读《论语》悟师德.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365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论语》悟师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论语》悟师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论语》悟师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论语》悟师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论语》悟师德.doc

《读《论语》悟师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悟师德.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论语》悟师德.doc

读《论语》悟师德

王富军老师工作坊

曾几时,我们还在教室里抑扬顿挫地诵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是我初次接触《论语》这部经久不衰、流芳百世的传世经典。

也是那时,聆听恩师的教诲,我才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位家喻户晓,因材施教的大教育家——孔子。

后来,我竟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理论,但让我深有感触的还是孔老夫子的论著——《论语》,于是,在这个暑假,我欣然前往书城,买回了我倾慕已久的教育专注《论语》,在炎热的酷暑里,我拉低窗帘,轻吟孔夫子的教诲,《论语》如同丝丝雨露,习习凉风,沁入心扉。

我深切的感悟到《论语》这部教育论著的光辉,品味其育人的真谛!

领悟其为人师表的内涵!

一、为人师表,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述而》引孔子的话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

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大教育家孔子曾对自己作中肯的评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终生好学乐学不知倦怠,真正做到了学无止境,是活到老,学到老精神的践行者。

《论语》开篇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传统的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且不时温习它。

但我觉得将它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且适时地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应该是正确的。

作为教师也就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于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

现在许多学校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他们刚刚走出高校大门踏上三尺讲台,长处是知识新,思想活,理论水平高,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转变纯理论型的思维模式,养成传统儒家的教学思维方式——理论知识加实践教学。

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俗话说:

教师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江水。

正如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做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轻松驾驭课堂教学。

就拿我们自身来说吧,我们虽然只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我们应该注重知识衔接,应该熟悉小学到初中,甚至和高中知识的过度与衔接,应该熟悉知识结构体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知识的铺垫,为孩子升入初中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到抓住现在,放眼未来。

二、为人师表,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

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高尚,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

孔子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他认为可以同学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就会失掉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白费口舌。

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损失人才,也不白费口舌。

应该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有言之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无言之教”在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学生。

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

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也就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的是合理的。

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在《论语阳货》中有一段人物对话: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对学生子贡说:

“我不打算说话了。

”子贡说:

“如果您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

”孔子说:

“天说了什么呢?

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自然繁衍了人类,人类效法着自然。

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

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

因为孩子都具有“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

正人先正己,正己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己,也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如我每接手一个班的班务工作,要求孩子做到的,我首先做到。

在教室里,我总是轻轻的拾起地上的碎纸片,再放入垃圾桶里;要求孩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我首先要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教学中,我总是一笔一划地板书每一个字,平时对待学生和蔼可亲。

天长日久,孩子也受到了感染,逐渐养成讲究卫生,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热爱集体,不打架、不骂人的良好习惯。

三、为人师表,应爱生如子,因材施教

在孔子的学说中,最高的道德范畴是“仁”,在《论语》中,有一百多处是讲到“仁”的。

依照孔子的意思,“仁”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优秀作风和优良表现的不可竭尽的源泉;因此,做到了“仁”便是一个崇高的人。

既然“仁”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仁”是什么呢?

他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

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才。

可见,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实质是他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他的仁德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也即是他的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我班有一个小女孩由于没有上学前班,就直接升入一年级,孩子很不习惯小学教育中坐、立、行、走等等行为规范,由于年龄偏小,这孩子时常在上课时下座位,做小动作,老师提醒后,她睁着一双大眼睛,很无辜的眼神,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对于这个孩子,我总是课后把她带到办公室里和她单独交流,鼓励她。

对于她所落下功课,我总是耐心给她辅导。

一学期下来,这孩子竟然非常喜欢我,总是“老师、老师”不停地叫,我想她大概把我当成妈妈一样。

在学期末的质量检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渐渐地,这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顺利地适应了小学生活。

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尤其是小学教育,更需要我们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所有的孩子。

只有这样,这些小花朵、小树苗才能茁壮成长!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千万不要象驯兽师一样去训练学生。

孔子说: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不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担,不能仅仅只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这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师德的基础和前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师德的规范和原则;爱生如子,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三者共同作用,构建支撑了三维层面上的师德内涵。

孔子在《论语述而》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其中“道”是指理想的人格,“德”是人的立身根本和行为准则。

作为教师,师德是每一个教师的立身根本和行为准则。

当然,《论语》中关于师德的论述俯拾即是。

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深长。

本人在此也只能算是管窥蠡测。

可以自豪地讲,《论语》里有关师德内容的论述是我们千年不朽的师德之魂,是人类师德精华之所在。

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做老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传授大道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始终以《论语》为伴,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