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2919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唯一的逃生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

对中国这个经济资源高度集中在公有体系内的框架,经济真出大问题的时候,民间是没有改变这个趋势的能力的,还是得靠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因为资源绝大多数掌握在政府手中。

所以我们看到,政府也责无旁贷在做各种努力,降息,减税,资本市场助力融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人民币汇率浮动,国企混改,鼓励民间创业等等。

这些有用吗?

有。

有大用吗?

没有!

为什么我会下这么确定的结论?

原因很简单,这些都是战术修补,治个头疼脑热问题不大。

但现在中国之病,是对过去30年增长方式、增长速度的一次总的清算与调整,是一次刮骨疗伤,是要动筋骨的。

是故,疾不在腠理,不在肌肤,不在肠胃,“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小修小补,断不可能解决问题。

过去30年,我们创造了年均经济增长双位数的“奇迹”。

我之所以把奇迹打上引号,是因为,第一,以中国这样一个国土、资源、人口三大优势兼具的大国,经济增长数据天经地义就不应该太难看。

人就是生产力,尤其是从无宗教信仰,自古经商、致富,治国、齐家思维深入骨髓的中国人,就算你政府什么也不管他,他都会天生给你创造出GDP出来,一加总,就是个庞大的量。

更何况,我们30年经济增长的起始基数是如此之低。

上市公司EPS从亏损,到1分钱,到1毛钱,增长率就是1000%,这增长率够吓人吧?

但对于万千宠爱集一身,13亿人的钱堆积起来养的区区3000家中国上市公司,这么好的资源,你只要不乱折腾,何至于差啊。

你要再叫苦,让那些成千上万没有上市,得不到廉价资金支持的苦逼公司情何以堪?

第二,我一直强调这样一点,30年太短了,短到根本无法说我们过去的成绩具有可复制性,短到根本无法说我们采用的模式具有时间耐久性与普适性。

事实上,1820年的嘉庆年间,中国GDP曾经是全球的三分之一,过去两千年,中国几乎一直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除了近代史屈辱的200年。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在慢慢恢复我们祖先的荣耀,只是现在好像出问题了,而且问题还不小。

问题在哪?

模式。

我们实行的是公有制,其实践中的表现模式则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中最经典的代理制,将绝大多数资源集中在一起,由少部分人代替全体人持有和运营。

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一种集权。

我是学经济学的,所以我不用集权这个词,而用“集资源”——将资金、土地、矿藏、劳动力、政策等等有形、无形资源都集中在一起,统筹运营。

这就是我们过去一直的经济运行模式。

如果这代理运营,恰好选择的方向基本正确(偏离经济规律要求不太远),就能有效集中合力,在短期取得很大成效。

尽管这种模式下天然会产生因监控缺失而导致的漏损,但在一个时间段内,再大的漏损,相对成绩,问题也不会显得那么扎眼。

这种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代理公有制,其本身逻辑也没有问题,至少在人类历史上尚未被完全证伪过。

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在某一个核心关键变量发生变化后,会立即、很确定地反过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桎梏。

这个关键变量,是人口。

包括了三个细分层面:

1、人口的数量;

2、人口的质量(核心是年龄,而不是教育水平);

3、人口的创造力;

我在大学学了10年的经济学,其中4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6年西方经济学。

以我不太成熟的总结,我认为人口是解释几乎所有经济现象与问题的钥匙。

任何国家、地区,其经济的未来,从其资源与人口流向(主要是人口,因为一般资源是随着人走的),就八九不离十能解释清楚。

为什么东三省房价肯定会跌,因为每年东三省净流出人口80—100万。

为什么深圳会比香港有前途?

很简单,香港人口几乎不增长了,而深圳每年流入的本科以上年轻人超过100万。

香港人口平均年龄43岁,深圳只有33岁。

为什么日本几十年经济零增长?

不是政策,不是不努力,那是因为日本是一个比香港还老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5%,75岁以上接近13%。

回到中国。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增长的解释变量很多,但根本核心逻辑,还是人口红利。

对农村近乎掠夺式的城镇化,进一步把庞大的与土地剥离的农村人口推到了市场上,更强化了这种人口红利效应。

我们的理论界在大多数时候会强调中国模式。

回顾过往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悖论:

我们习惯于把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成就归结于政府对资源的全盘把控、对经济的深度参与、人为设计(所谓的五年计划)与管控,并把这个归结为“中国模式”。

而且经济发展越有成绩,就越强化我们这种政府深度参与的“中国模式”情结。

很少有人反向考虑,我们过去三十年的成就,是否恰恰是因为政府不断放开管制,不断减少对市场干预,而给了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创造力之空间的结果?

很明显,这个模式现在不太容易再玩下去了,那是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口。

人口是解释几乎所有经济现象与问题的钥匙。

回到我前面说的关于人口红利的三个细分层面。

第一,数量。

不增长了,尤其是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不增长了。

这在经济学上叫“刘易斯拐点”。

这也是国家短短两年之内把“严格一孩”,改为“单独二孩”,最后放开成“全面二孩”的原因。

急了。

但这个暂时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愿不愿生是一方面,最关键,人不是速生豆芽菜,从出生长到能干活,是需要相当时间的。

第二,质量。

下去了。

这个质量,不是读没读大学,是指平均年龄。

勤扒苦做的中国人,只要还有一把劲干活,不管读没读书,他都能创造出可观的财富与GDP。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当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8%。

而按照惯例,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即可称作老龄化社会。

中国未富先老,而且这个状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20年将提高到13.6%,2050年则高达30.8%(应该是这个数字,我记得没那么清楚了)。

日本这个国家这么多年的沉沦,无他,就是太老了。

以上两条就算都出问题,只要第三条不出问题,我们的人口红利仍将继续,我们的经济仍将保持足够活力。

问题在于,第三条,也就是人口的创造力,一直都是被严格束缚和压制的。

这就是我们目前经济困境的命门。

不是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而是说创造力是确定受制于资源边界的。

简单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个体创造力的空间,取决于你对资源的占有或者处置空间。

但在“集资源”的中国代理公有制模式下,全社会有形资源的80%以上,无形资源的90%以上掌握在数量不多的代理人手里,并以一种格式化的“公有”烙印,严格固化、锁定在一个天然相对更低效的领域。

在经济学里,这叫“资源错配”。

不过没有关系,资源错配在经济领域是常态,只要有机制和途径能纠正这种错配,让资源流动起来就好了。

但在中国目前这种模式下,这种纠偏机制与途径是没有的,中国最大的那块资源无法流动,是死的。

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死结。

你问现在任何一个国企领导,他最怕的指控是什么?

不是经营不善,不是贪污腐化,不是裙带关系,不是生活作风,这些都是软约束。

有一条红线是绝对不能碰的:

被人指责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你把资产折腾光都可以,但绝对不能让它以任何方式变了姓,形式上的也不行。

这意味着,过去在有限资源空间下已经折腾到极限的市场个体,未来将不可能得到新的资源扩张与补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最后一条路径被卡死。

我把这种状况命名为未“充分资源”。

西方经济学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因为他们的所有经济模型假设里,资源都是天然会流动的,在解释人口红利时,他们只有“充分就业”这个概念。

其实公有制并不需要严格形式上占有多数资源。

新加坡事实上是典型的公有控制,但政府并不占有多数股权。

港府也只占有港交所7个点不到的股权,但他能任命多数董事,从而完全控制港交所的大方向。

我的基本判断是,如果中国当前这个公有模式中的形而上成分不加以修正,如果中国最大的一块资源继续处于静止固化状态,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创造力、也是唯一能做指望的那一块仍得不到资源补给,中国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中国经济将确定告别曾经的辉煌,从此泯然众人矣(中国5%的GDP水平,实际就是大多数企业勉强度日的泯然众人状态,因为中国有太多的无效GDP)。

但如果能突破条条框框约束,突破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约束,对资源束缚做出果断调整,在维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让固化的资源流动起来,去往该去的地方,让制约市场个体创造力的资源边界大幅拓展,凭中国人的创造力,则中国经济完全有望重回双位数增长轨道。

这是中国唯一的战略出路。

其他,都是聊胜于无的战术修补而已。

延伸阅读:

许小年:

现在遍地都是投资机会“现在遍地都是机会,就看你去不去认真找,这种找不是在互联网的狂潮中找风口,而是找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

投资既不是投行业,也不是投宏观经济,投资是投企业,二级市场投资,一级市场投资,PE投资,全都一个道理。

回归本质、回归常识大家都知道,最近我自己又做了一个小小的投资,投的是金融,不是P2P,我们不投P2P,为什么不投P2P?

我的观点向来是这样:

相比“互联网+”,我更赞成“+互联网”,我不认为搞互联网的人做P2P就可以成功,我不这样认为,做互联网的人不了解金融的本质,互联网不改变行业和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只是使你有了更多有利的工具来解决你这个行业中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它没有改变行业的本质。

我一直对P2P不看好,因为那些做P2P的大多数是互联网出身,甚至有些人既不懂互联网也不懂金融,他居然做了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公司你怎么能看好呢?

我跟很多P2P公司都接触过,包括一些获得了A轮融资、B轮融资的P2P公司,我都不看好。

我最近投的是一家搞金融的公司,只不过是金融加上了互联网,使得它做金融的成本比过去更低了。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金融的本质根本不是资产规模,根本不是资产的增长速度,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你不懂风险控制就不要做金融,你不懂风险控制,你就不要做互联网金融,做了就栽,投了就赔。

有些人以为,经济不好,我需要转型,转型是对的,但是转型并不意味着转行,要把这两件事分开。

我做制造业不行了我去做互联网,你恐怕在互联网继续栽跟头,做制造业不行了就要想办法改变我的商业模式,要想办法进行创新,要转型,但是不一定转行,做实业不行了转到金融做投资,现在这么多人做金融、做投资,大家想过没有,金融和投资的基础是什么?

是实体经济,你不懂实体经济就不要做金融,你要是不懂企业,你不要做投资,做了就赔。

经济形式不好的时候投资机会反倒会大量涌现,实体经济中我看到很多的投资机会,比如钢铁行业现在整个不景气,但偏偏有人看中了钢铁行业,要做投资、要做收购与兼并、要做行业重组,要用一种新的模式来把众多的中小钢铁厂连在一起,把社会上分散的需求通过互联网集中起来,再分配到这些中小钢铁厂,这都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创新。

传统的服装业不行了,到处听到的报道都是关店、经营困难,但同时我们在服装业中也看到新的模式冒出来了,我们校友做了韩都衣舍,我看了一下,这个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它适应了现在消费需求变化的新潮流。

现在80后、90后买一件衣服哪有穿破再换的?

是穿了几天就扔掉了,什么时候电视上有一个新的电视剧出来马上就换一身衣服,这种消费行为的变化使我们传统的服装制造商碰到了困难。

以往,年初开个订货会,开完之后把今年的款式、数量都决定了,决定了之后发到各个门店去,没想到消费潮流变了,今年年初订的款式统统卖不出去,变成了库存,库存把服装商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