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2806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中医综合333Word文件下载.docx

”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

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2.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张景岳

C.张仲景

D.陈无择 

[解析]《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编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

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解析]这是一道重复考题。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区方域、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4.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

A.季节气候变化

B.昼夜晨昏变化

C.地区方域不同

D.饮食偏嗜不同 

E.阴居以避暑

[解析]《灵枢·

邪客》:

“人与天地相应”。

饮食五味偏嗜,是内伤病因饮食、劳逸中饮食不节的一个方面,主要指饮食偏寒、偏热和饮食五味偏嗜两方面。

饮食偏寒、偏热大多与体质偏阴、偏阳有关。

饮食五味偏嗜,虽亦有某些地域生活习惯的影响,但主要却是个人长期嗜好某种食物性味所致,而非“天人相应”所形成。

5.《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

A.人气始生,病气衰 

B.人气长,长则胜邪

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

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

E.人气抗邪,卫气为固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旦慧即早晨病情较轻,神志清爽。

这是昼夜晨昏人体阳气消长盛衰所致。

故又说: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

”人气,即人体之阳气,是说每天早晨人体阳气初生,病气相对减退,故精神较为清爽,病情相对好一些。

“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是说中午阳气旺盛,故病情安稳;

“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是说黄昏则阳气开始减退,相对不足,病气开始偏盛,故病情相对加重;

“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是说到半夜,阴气最盛,人体阳气入里,相对虚弱,邪气相对亢盛,类似于独居其身,故病情相对严重。

“人气抗邪,卫气为固”,则是指卫阳之气的功能为卫外固护机体,抗御病邪,与昼夜晨昏阳气消长病情变化无关。

6.下列哪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审因论治

D.辨证论治 

E.标本同治

[解析]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7.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医家是

A.张子和 

B.李杲

C.刘完素

D.朱震亨

E.李时珍

[解析]张从正的名字可提示“正安”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又称刘河间,倡“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以火热立论,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又称戴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倡“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诠”,称为攻下派李杲字东壁,又称东垣老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自号丹溪翁,主“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养阴派。

8.《灵枢·

本神》所言“因志而存变”谓之

A..志

B..智

C..虑

D..意

E..思 

本神》:

“故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请注意其他语句也可以作为考点。

心→意→志→思→虑→智。

9.下列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

[解析]证:

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是对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概括。

如风寒感冒证。

症是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10.泻南补北的含义是

A.泻胃火补肝阴

B.泻肺火补肝阴

C.泻肝火补肾水

D.泻心火补肾水 

[解析]泻南补北法:

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

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11.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专家是

A.朱丹溪

B.张元素

C.李杲

D.刘完素 

[解析]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

1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解析]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

刘氏之火热理论,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张从正(约1156~1228年)传河间之学,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

他不仅对疾病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东垣(约1180~1251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约1281~1358年)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阴派”。

13.“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

A.阴阳互藏 

B.阴阳消长

C.阴阳平衡

D.阴阳交感

[解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即是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故说:

“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

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4.“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肾阳虚损证 

B.心肾阳虚证

C.心脾两虚证

D.脾胃阳虚证

[解析]益火补土法: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

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

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15.按照五行学说,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A.土虚水侮

B.土壅木郁

C.水不涵木 

D.木火刑金

[解析]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

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例如:

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

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即水不涵木。

“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属于五行中某一行太过引起相侮。

16.抑木扶土法的理论基础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生

[解析]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17.下列选项中,反映阴阳消长平衡关系的是

A.动极者,镇之以静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D.善补阴者,阳中求阴

[解析]①阴阳的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

医易》),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

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

只有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

故云: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镇之以静”,即以静镇之。

动静分阴阳,动为阳,静为阴,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故就能以静制约动。

②阴中求阳是治疗阳偏衰的方法,阳中求阴是治疗阴偏衰的方法,是存补阴的基础上配合补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阴阳相互促进原理指导下,在补阴或补阳的基础上配合补益对方的方法,就可达到更佳的补阴或补阳的目的。

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

“水之主”,指肾阴;

“阳光”,指相对偏亢的阳。

阳中求阴是治疗阴偏衰的方法,滋阴制阳是阴虚不能制阳病证的治疗方法,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8.子盗母气的理论基础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解析]根据相生关系,五脏间疾病的传变分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①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传变从母脏到子脏。

五行中某一行失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即母脏指病传及子脏。

②子病犯母,是指疾病传变从子脏到母脏,又称“子盗母气”。

五行中某一行失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即子脏指病传及母脏。

19.下列选项中,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

A.角、徵、宫、商、羽 

B.呼、歌、笑、哭、呻

C.筋、肉、脉、骨、皮毛

D.青、黄、赤、白、黑

[解析]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角、徵、宫、商、羽;

呼、笑、歌、哭、呻;

筋、脉、肉、皮毛、骨;

青、赤、黄、白、黑。

20.“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解析]对立关联的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但是主要是互根互用。

互根又称相互为根、相互依存,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互用又称相互为用,相互促进。

概括了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21.在五脏变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肝之变动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