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215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确定位置心得体会.doc

朴实无华,内蕴深厚——韩红顺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赏析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小学数学赛课活动,欣赏了许多精心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学课。

特别是一等奖获得者韩红顺的,教师用精彩的设计吸引学生,用珍贵的童心感染学生,将教师的愉悦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给所有评委和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撷取几个片段作以评析:

片段一:

师:

同学们!

初次见面,我很想与你们交朋友,可我不知道你叫什么?

你的位置在哪儿?

你们能不能不用嘴巴说,只是写一写、画一画就能让我找到你?

能不能?

生:

能。

师:

那就请同学们拿起黑色彩笔在答题卡

(一)上写一写,开始!

师:

写好的同学已经坐好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帮我到每个大组里去任意收一张答题卡,谁愿意?

生:

(将收好的答题卡交给老师)

师:

谢谢你!

现在我打乱顺序,看我能不能找到这四位同学?

师:

(从老师右边第一组数起)你叫肖毅吗?

生:

不是。

师:

对不起!

我找错了。

师:

你叫肖毅吗?

(生:

对)来,握握手,好朋友,第五组第3个。

师:

你叫王俊璇吗?

(生:

是)你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师:

你叫全正和吗?

第一组第一个,看得出来,你是一个机灵的男孩。

师:

最后一个,你叫王书豪吗?

师:

为什么刚才老师在找的时候,他们都是写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行,有时我找错了呢?

生:

他们不清楚是哪一组。

师:

是不是没有规定哪是第一组呀?

生:

是。

师:

你们观察真仔细,原来都是因为没有规定哪是第一组惹的祸。

师:

现在我们这样规定:

这一竖排为第一组,那这是第几组……(第一组到第八组,让学生自己说下去)

师:

如果刚才你写得第几组与现在规定的第几组不一样,请改过来?

我把这几位同学写得贴在黑板上,如果写错了请到上面来改。

(有的学生在改写)

师:

其他同学都改过来了吗?

除了第几组第几个可以确定你的位置,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生1:

我是第一排第三个

生2:

我是第三组第六个,写一个3、6

师:

简称3、6,我觉得你这种写法很简捷也很特别,我想了解一下这里的3、6各表示什么?

生:

从这边数起第3组第6个。

师:

你刚才是这样写的吗?

生:

不是。

师:

你是现在想到的,你非常聪明,3,6这是一种很简捷的写法。

(板书:

36)还有其它写法吗?

生1:

我们可以分大组,我在第四大组右上角。

生2:

如果靠后面的话,可以倒数,假如最后一个可以说倒数第一个。

生3:

我是第一行第8个。

师:

同学们!

在这些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中,你欣赏哪一种?

生:

我欣赏3、6这一种。

师:

说说你的想法。

生:

3、6既简便又好写。

师:

说到点子上去了,的确简便又好写,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像这样的两个数,在数学里我们叫做“数对”,(板书:

数对)

评析:

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这个片段的设计充分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自主发现并获取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

在此环节,教师很好地处理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收放自如的处理与灵活机智的课堂应变以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段二:

师:

请你用黑色彩笔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答题卡

(二)上,这几位同学请到黑板上来写。

生:

(学生在写自己的位置)

师:

写完了吗?

首先看看上面这几位同学写得对不对?

肖毅(5,3)、王俊璇(2,2)、全正和(1,1)

生:

对!

师:

请第八组同学把你写的“数对”举起来,起立、向右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都是有规律的,(8,1)、(8,2)、(8,3)往后数的。

师:

那个数字有规律?

生:

第二个数字1、2、3、4往后数。

师:

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还有吗?

生:

每个数前面都有一个8。

师:

你看得很准,为什么第一个数字都是8?

生:

因为他们都在第八组。

师:

原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组。

(板书:

第几组)再请第一行同学拿好你写的“数对”,站起来,向后转。

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

它们每个都有一个1,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排。

师:

哪个数字都是1?

生:

第二个。

师:

你发现得很准,原来“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或第几排。

(板书:

第几个)

评析: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深刻地理解和举重若轻地把握。

让学生练习写数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卡片上写。

这样做,首先,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讲评板演,即能很快反馈全班学生整体的情况。

其次,教师让第一行和第八列的学生分别起立,举起卡片让其余学生观察,又很快让学生发现了用数对这一方法表示位置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短时高效,实现了课堂时间利用的最大化。

片段三

1、走“象棋”

师:

会下象棋的同学,请举手。

生:

(大约一半同学举手)

师:

哦!

还有不少同学呢,请看,如果“马”向前走一步,可以出现在哪些位置上?

(如下图)

生1:

可能出现在(3,1)或(3,3)或(4,2)

生2:

倒退出现在(1,1)

(课件演示“马”下一步出现的位置(1,3)、(3,3)、(4,2))

师:

“象”向前走一步,可以出现在哪些位置上?

生:

可能出现(5,3),还可能出现在(9,3)

师:

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象棋大师。

(课件演示“象”下一步出现的位置(5,3)、(9,3))

2、举例,回归生活。

师: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呢?

生1:

我家住的是第10栋第2单元,用(10,2)来表示。

生2:

如果你家住的位置有很多楼,如住在25栋15层2号就可以用25,15,2来表示。

师:

你能用三个数来确定位置,这样更清楚,非常好!

生3:

10月28日用10、28来表示。

生4:

写日记时有很多小字,如一排有6个字,如“有”字在第6排为(6,6)

生5:

围棋子在第一组第二排就说(1,2)

生6:

(指下面听课老师)例如这位老师在第一行第13个(数数,稍作停顿)用(1,13)来表示。

师:

能活学活用呀!

师:

今天,我也带来了生活中用两个数确定位置的例子,请看(出示龙岗文化中心的一张电影票)仔细观察,哪两个数是确定位置的?

生:

8行12号,就是8和12。

师:

(出示一张火车票)这上面哪两个数是确定位置的呢?

生:

2车23号,就是2和23。

评析:

溪水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大背景中,才会被深刻地理解和阐释。

在学生很好地掌握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用两个数确定位置的应用。

这样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这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设计“大气“,简约而不简单。

纵观本课,无论课件制作还是教学设计,无不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每个环节的设计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都是却别具匠心,朴实无华却内涵深厚。

比如,在学生对数对方法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马上引导学生来观察如何在方格纸上找自己的位置,从而很好地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提升。

这样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迎接挑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也充分显示了教师高超的设计水平和深厚的数学素养。

2、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

学生的座位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资源,本节课力求把这一教学资源用足。

通过让学生写自己位置、教师猜学生位置、说位置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一新的表示位置的方法。

同时,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这些,还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发现身边更多的学习资源。

3、创设思考数学的情境,体现问题化设计理念。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问题化理念,创设思考数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探究“数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4、整节课的设计,教师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探索的不替代,能发现的不暗示,设计了更加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

同时,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处理学生所提的问题,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因此,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