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营企业隐性慈善捐赠现象的分析文档格式.docx
《对于民营企业隐性慈善捐赠现象的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民营企业隐性慈善捐赠现象的分析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2009年上半年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显示:
“从捐赠者性质来看,企业仍然是国内最主要的捐赠主体。
上半年各类企业捐赠54.57亿元,占境内捐出款物总额的60.3%,其中民营企业为中国慈善市场提供的资源最多,其捐出款物总额超过38.9亿元,占境内捐出总额的43%。
”那么,为什么对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认识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为何许多人更相信民营企业“小气”?
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的整体现状到底如何呢?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认识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民营企业除了提供各种慈善统计中存在的捐赠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形”慈善捐赠。
我们且将“隐形”慈善捐赠定义为企业或个人因“直通车式捐赠”或其他客观原因而不能纳入相关统计的视野,还包括利用中转式捐赠时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被统计到的部分。
正因为直接捐赠等在统计时经常被人忽略,因此使用“隐形”一词进行命名。
同时,为避免有人误认为“隐形”有贬义,又将“隐形”的词性定义为中性。
相对于“隐形”慈善捐赠,将纳入政府和慈善机构统计的统称为“显形”部分。
在日常的慈善数据统计过程中,这部分数据都有明确的账目记录,可由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进行有效汇总和统计。
通过各级政府和慈善公益组织进行的中转式捐赠,一般都是显形部分(见图1)。
图1隐形和显形方式594862
图1隐形和显形方式[4]
一民营企业隐形慈善捐赠现状和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企业“隐形”慈善捐赠的特点,本文以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浙江温州瑞安市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存在隐形慈善捐赠现象。
例如,某公司2009年的慈善捐赠总共只有三笔,而这三笔捐赠均是通过“直通车式”的隐形慈善捐赠完成的(见表1)。
表1某公司2009年慈善捐赠表
据调查,隐形慈善捐赠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修建道路桥梁等公用设施;
(2)修建宗祠;
(3)修建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
(4)老人协会所需的助老经费;
(5)划龙舟、灯会等民俗活动。
总之,隐形慈善捐赠大体以支持当地社区建设和各种民俗活动为主。
隐形慈善捐赠具有如下特点。
(一)本地化
隐形慈善捐赠注重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基层社区组织,更加关注支持当地社区建设与各种活动。
所以,捐赠对象以与企业相邻或有密切联系的单位和个人为主。
一是捐赠对象的本地化。
隐形捐赠的对象以企业本地的基层社区组织单位和个人为主。
以某公司2008~2009年的慈善捐赠为例,除了捐给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外,其主要对象是本地的社区委员会、老人协会、教堂、寺庙和困难户等。
二是捐赠范围本地化。
隐形慈善捐赠的捐赠范围不是在公司所在地,就是在企业主原籍贯地,跨地区到陌生地进行捐赠的案例很少。
以瑞安的一家私营企业为例,它有新、老两个分厂。
两个分厂一个坐落于瑞安市飞云镇云周少埠村,另一个坐落于上望办事处永光村。
公司的隐形慈善捐赠范围固定为两个分厂所在的村。
(二)民间性
首先,隐形慈善捐赠的参与者大都为普通民众。
以瑞安市民俗活动“划龙舟”为例,组织龙舟的人叫“头家”,一般为村里比较闲散且有一定号召力的人。
“头家”既不是一级组织,也没有法人资格,但每年的划龙舟活动,都是“头家”组织和募捐。
“头家”一般还有一些帮手,他们也是普通民众。
其次,是隐形慈善捐赠参与方式具有非正式性。
如前所述,每次端午节划龙舟,企业不仅需要捐资成立龙舟队,而且还要参与为龙舟队服务的其他活动。
再如某些社区老年协会聚会,则会给企业发个喜帖,让企业负责人前来赴宴;
乡村的建设项目奠基活动,也会邀请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光临。
按风俗,参与者都要捐赠“红包”以表示对活动和项目的支持。
隐形慈善捐赠就在参与者的非正式行动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多发性
隐形慈善捐赠的捐赠频率相对要高于显形慈善捐赠。
类似“汶川大地震”、“西南百年一遇的旱灾”的发生频率毕竟很低。
大灾大捐赠,若无大灾则各种慈善机构就没有机会做募捐活动,企业的显形捐赠发生的机会自然减少,次数也自然降低。
而今天社区要修桥,明天要修路,后天佛堂要举办“素宴”,一年之中,不同类型的活动接连不断。
因而,隐形捐赠的多发性要高于显形捐赠。
(四)稳定性
调查还发现,由于隐形慈善捐赠有许多重复性项目,因而导致隐形慈善捐赠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以瑞安市某公司的助老项目为例,从2004年捐赠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算起,6年间连续为老年协会捐款6次,总金额共计12万元。
但有意思的是该捐赠是以“搬运费”的名义进行操作的(见表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具有稳定性的还有“划龙舟”、“唱戏”等民俗捐款。
由于民俗活动具有时间固定性,因而使得许多隐形捐赠“年复一年”地频繁进行。
表2瑞安市某公司慈善捐赠细表
续表2
(五)被动自愿性
通过访谈发现,不仅显形捐赠是被动的,就连隐形捐赠大部分也是被动的。
不过,虽然绝大多数企业的捐赠都是被动行为,但许多企业主都谈到大部分捐赠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
他们表示自己有了钱,就应当回报社会,人不能忘本。
社区需要用钱,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该不遗余力。
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更多精力,往往用在了生产经营和处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上,因而捐赠自然难以成为他们的主动行为。
(六)利他性
民营企业受传统慈善理念影响较深,更多地认为慈善捐赠是为了回报社会,因此功利色彩较少。
同时,隐形慈善捐赠以被动捐赠为主,缺少慈善捐赠的规划与策略性,因而捐赠的动机往往朴素、简单,其动机往往是因为“被要求捐款”。
(七)低调性
隐形慈善捐赠的低调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体现在民营企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因为“高调”行善,就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和周围舆论的压力。
因此,大部分企业都表示了慈善捐赠的低调倾向,个别企业甚至对公开捐赠表示恐惧。
二是体现在隐形慈善并不能获得像显形慈善捐赠那样的宣传。
显形慈善捐赠,一般都会举行捐赠仪式,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而隐形慈善捐赠则是“直通车式”捐赠,过程简单且没有华丽的捐赠仪式,更没有媒体的大范围宣传,甚至捐赠的内容和过程只有捐赠者和受捐者双方知道。
(八)企业规模关联性
研究发现,显形捐赠与企业规模有密切联系,而隐形捐赠与企业规模关联性不强。
当民营企业尚未达到规模以上时,显形慈善捐赠普遍偏低,但隐形捐赠不可避免;
而一旦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与政府、慈善机构联系会变得更为密切,因而慈善过程的中转环节——慈善组织参与增多,显形捐赠会激增(见图2)。
图2企业规模与慈善捐赠的联系
二隐形慈善捐赠的社会影响
隐形慈善捐赠与显形慈善一样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隐形慈善捐赠更多地产生于中小企业中,发生在县、乡、村上,因而产生了显形慈善所不具备的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满足了社区慈善的现实需求,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般而言,社区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二是经营筹措,例如出租或出售土地;
三是靠企业的捐赠。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较多,具有企业捐赠条件,隐形捐赠就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我们以浙江华滨包装有限公司的助老慈善捐赠为例来剖析隐形捐赠特征。
2002年9月,在镇老人协会代表大会上,浙江华滨包装有限公司老板余碎斌捐资200万元,由老协代表公司每年在老人节去慰问贫困老人。
2004年又追加了32万元。
2003年,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安享晚年,余碎斌又捐款100万元帮助修建老人公寓及各村的活动中心。
至2004年2月,他给金后、小典下两村老协分别追加了3.3万元、10万元。
5月又给寨下、沙园两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各追加2万元和3万元。
8月,他听说大典下村修建老人公寓还有资金缺口,连忙通过慈善总会划拨6.5万元定向捐助。
2006年春节前,听到儿时好友、现任老办会长黄希反映,有几个村的老人或贫或病,经济比较困难,怕过不好年。
余碎斌连忙派员工协助黄希进村摸清底细,之后他带着财务人员进村给贫困老人赠送“压岁钱”。
[5]在这些捐赠中,大都是不做统计的隐形捐赠,正是这些隐形慈善捐赠,推动了社区的稳定与发展。
2.快速有效,针对性强,社会效果明显
隐形慈善捐赠受各种规章制度限制少,灵活机动,其动员范围一般很小,目的性明确,宣传也简捷方便,整个过程从操作上来说相当便捷。
同时,隐形慈善捐赠是“直通车式”的捐赠,无须经过其他机构的中转环节,能及时解决困难群众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且捐赠者十分清楚捐赠的具体用途。
瑞安市汀田镇就曾有过这么一个感人的实例。
该镇下垟路全长约5.3公里,宽6米,人过此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中要求修建水泥路的呼声十分强烈。
但是由于工程造价高、资金缺口大,一直未能动工。
2006年上半年,当地民营企业家李氏兄弟倡议联合当地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老板自费修路,并带头认捐31.6万元。
在他俩的感召下,汀田镇的企业家们自发举行了修路恳谈会,大伙儿你8万我10万,争先恐后地捐资,短短半天时间就募得义款200余万元,甚至连一些在外经商的老板闻讯后,也主动打电话回来要求认捐。
于是,修路工程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顺利开工了。
[6]
(二)消极影响
隐形慈善捐赠具有快速有效、针对性强的积极影响,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莫过于形成一种错误的“民营企业无捐赠”假象,从而打击了企业慈善捐赠的积极性,破坏了慈善捐赠的自愿性、公益性。
1.仅有少数人知道隐形捐赠的存在,形成了民营企业无慈善捐赠的认识误区
如前所述,隐形慈善捐赠具有低调性、本地性特征。
这使得整个捐赠过程较为隐蔽,捐赠也较少在公开场合举行;
加之隐形慈善捐赠又有本地性,因此即便是对隐形慈善捐赠进行宣传,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
因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一个企业的慈善捐赠。
于是,“99%的企业没有履行慈善义务”这样的新闻报道便大行其道。
此外,由于隐形慈善大都发生在农村、社区等基层组织,而且是以传统方式进行的捐赠行为,所以一些民众并不将此种行为视作捐赠,也不将这种行为进行统计。
笔者曾问瑞安市五洲锅炉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是否有慈善捐赠,他很果断地回答“没有”。
但当告知捐给社区,包括助老等捐赠也算慈善时,他对此表示了怀疑。
2.损害了民营企业捐赠的自愿性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鼓励民间兴办福利事业,主张布施和助人。
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加之不清楚企业经营状况,索捐甚至明目张胆地要挟,给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破坏了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公益性
由于隐形慈善其特性难以公开透明,这使得部分捐赠活动成为敛聚金钱的手段。
以瑞安的“划龙舟”为例,个别“头家”向企业强制性摊派,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
同样,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隐形慈善捐赠活动打着慈善的幌子招摇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