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10《人间词话》十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10《人间词话》十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10《人间词话》十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二者颇难分别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________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________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________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________
六、积累名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________,________。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____________。
”此第一境也。
”此第二境也。
“______________。
”此第三境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________,________。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答案:
一、dà
n qiá
o mò
shān jīn ró
u
二、格:
名词,格调 动词,推究 名词,规格 名词,标准 动词,抵挡
观:
动词,观看 动词,观察 动词,看 名词,景观 名词,建筑物的一种
致:
名词,情趣 动词,到达 动词,达到 动词,表达谢意 动词,遭到 名词,情趣
效:
动词,仿效 名词,功效 动词,模仿 动词,效力 动词,有成就 动词,授
三、古义:
区别 今义:
离别;
辨别
古义:
有才华的诗人 今义:
才能出众的人
生机 今义:
不愉快;
生命力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名词活用为动词,衡量
五、判断句 判断句,省略句 被动句
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由分:
区别
B.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树立:
建树
C.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
辉煌
D.无矫揉妆束之态妆束:
妆扮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B.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C.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3.下面的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B.“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是“有我之境”。
C.“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对春色阑珊的惋惜,是“无我之境”。
D.“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煦春风吹拂,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是“无我之境”。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5.下列对“词话”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诗词有境界才是上乘之作。
有境界,作品自然格调高迈、必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之所以独到绝妙,就是因为有境界。
B.从创作手法上看,“境”有“造境”和“写境”之分,二者界限分明。
西方的“理想派”和“写实派”就是这样区分的。
C.“有我之境”宏壮,“无我之境”优美。
写“有我之境”者多,写“无我之境”者少。
豪迈杰出者写的都是“无我之境”。
D.诗词创作与作者本人的胸襟、气度等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苏轼和辛弃疾的旷达豪放,却要学他们的风格,就像东施效颦。
E.大家之作,言情沁人心脾,写景悦人耳目,语言自然,极少矫揉造作。
因为他们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了解的道理很透彻。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邻:
接近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
明亮,辉煌
C.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豁:
使……通达,开阔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衡:
衡量
7.下列诗句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⑤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④⑤⑥\\②③
C.②③④⑥\\①⑤D.①③⑤⑥\\②④
8.结合第7题提供的诗句,简要说明怎样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
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
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
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
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
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
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
“此山东忠义之士也。
”命往见豫,汝为曰:
“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豫悚而立曰:
“使人!
使人!
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
业已至此,夫复何言。
”即拘留汝为。
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
“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
”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
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
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
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
“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
”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
“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
”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
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
①行在:
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②完颜宗弼:
金兀术。
③僇辱:
僇lù
,羞辱。
④僭号:
冒用帝王称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部使者陈边事 陈:
陈述
B.独驰入其壁壁:
营地
C.桧将械送金人械:
刑具
D.假僧舍居之假:
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
②此山东忠义之士也
B.①宗弼盛怒,劫而缚之
②豫悚而立曰
C.①然以汝为儒士
②同知曹州以诱之
D.①志在为国复仇
②颇为诸公所知
12.下列文句中,给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D.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
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来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
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