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图片边框文档格式.docx
《父亲节图片边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亲节图片边框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关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教学,将以幻灯片的形式,去展现家庭生活中父母关爱
子女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教学,将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孝敬父母的具体方法,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教学方法与策略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变。
教学准备
教师:
1.研读教材,确定主题。
2.收集整理有关教学案例。
学生:
1.收集与父母和拍的照片以及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家庭生活的故事,课上与同学们共享。
2.针对孝敬父母的话题,课下讨论,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景导入,自主感悟
多媒体课件展示1.若干体现家庭温馨场面的四副照片。
2.案例“有妈的孩子是个宝”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家庭生活场景,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美好回忆,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家,温馨的港湾
老师:
看完案例,你有什么感想?
请同学们展示父母与子女欢乐相处的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家庭生活的事例。
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一.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环节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
播放暴走母亲陈玉荣的视频。
活动二:
播放歌曲《父亲》
活动三:
真情告白: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课前对家庭生活的感受,找出共同点,然后全部同学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对家庭生活的感受上产生共鸣。
同时也激励学生大胆表达)
教师总结:
家,这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过渡)是谁带来了家的温馨?
是父母。
因此,我们要
二:
不忘父母养育恩。
多媒体展示:
案例3.母亲救女儿的故事:
一刹那有多久?
刹那有多久?
科学家告诉我们,一刹那是0。
018秒。
2005年9月5实验小学得经过一道铁路桥,桥下是潮湿黑暗的涵洞。
接连几天下雨涵洞里积满了既深且黑的水,陈静便带着女儿沿着台阶登上了铁路桥。
12时35纯上学的路。
如果想绕过火车,估计得往前走十来分钟。
李纯决定从火车下穿过去,她笑着对母亲挥挥手,说着“妈妈再见”就朝火车跑去。
她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着母亲,所以她是将腿和身子先伸到火车下方的。
就在那一刻,火车突然启动了。
李纯小小的身体一震,就僵在火车底下动也不会动了。
她还没有完全钻进去,车轮眼看就要从女儿的胸部碾过。
陈静正站在离女儿几米远的地方。
她没有时间思考,用离弦的箭或是呼啸的风都无法形容的速度冲向火车下正处于生死关头的女儿。
往前奔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她根本无法将女儿从火车下拽出来,而是一把抱住女儿小小的身体,两个人都卧倒在火车底下。
没有任何犹豫,陈静用身体将女儿压在下面。
她一头栽到铁轨枕木间的石头上,顿时鼻青脸肿;
车厢底部的铁板和每两节车厢间牵引的铁钩从她的背部硬生生地剐了过去,鲜血从单薄的衬衣里大面积渗了出来;
她的右脚仓促间撞到车厢底部,当场骨折。
这些对她来说并不是痛苦,她心里充满另一种钻心的痛——女儿的命保住了,然而女儿来不及缩到车厢底下的右手却被车轮碾过。
陈静站起身,一把将女儿背到背上,一手拾起女儿的断手,迈开步子就往铁路桥下冲。
她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姿势不对劲,然后身体不受控制地倒了下去,
原来她的脚已经骨折了。
陈静尽可能以最大面积着地,这样女儿就可以摔倒在她的身上,而她紧紧抓着女儿的断手指向天空,她怕弄脏了它。
一个小时过后,陈静母女俩被江夏区人民医院转送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陈静背部大面积严重剐伤,脚也骨折了,但没有生命之虞。
女儿李纯除了腕部碾断外,全身几乎没有伤痕……2005年6月14日,229〃77的新世界纪录,当时他的起跑反应达到了惊人的0。
15秒。
2005年9月5了起跑、冲刺的全过程。
科学家经过精确计算表明,一刹那等于0。
这位平凡的女子的名字也许不会被世人记住,虽然她创造了她自己永不可能再创造的奇迹——速度与起跑反应远远超越世界记录的奇迹。
然而,她的另一个名字必将永远被人们牢记,那就是——母亲。
学生分组研讨交流感悟,从中体会
1、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2、父母不仅养育我们,还叫我们如何做人。
3、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诲和影响。
突出重点: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做到“明理”,为下面的“践行”做好准备。
环节三:
回归生活,拓展升华
活动四:
我思我悟
多媒体依次展示:
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
古语说: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父母为我们整日辛苦操劳,并肩负着生活的重担,两鬓早已染上绺绺白发,两颊早已刻上了深深皱纹。
同学们,我们该如
呢?
分组讨论,交流展示。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老师总结:
1.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2.孝敬父母,就要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关心体贴父母。
3.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环节四:
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父母要出远门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父母的批评,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生病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母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敬父母,我还可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共鸣
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
父母生我又养我,父母爱我又疼我.
父母有颗善良的心,父母有双勤劳的手.
天上月亮那么的圆,没有家乡的月儿圆.
天上太阳给我温暖,没有你给我的那么暖,
父母盼我快长大,父母常为我牵挂.
父母把苦留给自己,换来甘泉给了全家.
虽然大海水很深,没有父母的恩情深,
天上星星闪闪亮,就象父母关怀的目光.
风风雨雨为你识方向.是谁给我家,是谁给我爱,
是谁给我生命的色彩.是你给我家,是你给我爱,
是你给我美好的未来!
【篇二:
第15课有人脸的器物】
第15课有人脸的器物(2课时)
教材学情简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中的一课,陶艺造型表现的方式很多,例如拉
坯成型法、泥板成形法、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模具成型法等,本课的设课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学习运用盘条以及泥板成形法来创作表现。
人离不开生活,生活创造了艺术,所以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人物题材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重要题材,在陶艺中也有很多,例如作为装饰图案的《人面网纹盆》、作为浮雕装饰的《大禾人面铜方鼎》等,作为小学高年级的陶艺教学,应该接触一些人物浮雕的制作,而将他们与陶艺这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既便于操作,又会令学生兴趣盎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造型设计的知识,培养泥塑造型能力。
2.发挥想象力,用泥做一个有人脸的小罐或杯子。
3.提高学生德望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有人脸的器物。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设计一个有特点的人脸器物。
教学具准备:
橡皮泥(纸薪土)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导入:
你见过特别漂亮或特别奇怪的杯子吗?
介绍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略)
二、新授:
1.老师书上有两种特别的器物,一起来看一看。
打开书本,欣赏“大禾人面铜方鼎”
(商)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
提问:
“这两种古代器物有什么特别之处?
”“大禾人面铜方鼎”以人脸为装饰图
案;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整体以人为造型。
2.这样的设计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略)
3.古代人为什么要在设计中将人脸运用进去吧?
4.“同桌相互观察彼此的脸。
“你看到同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笑)教师用简笔画画笑的表情。
“你还会表演其他表情吗?
学生表演,教师画
5.“原来人脸这么有意思,我们也来设计一个有人脸的杯子或罐吧!
6.欣赏范作。
“几件范作有什么不同?
(材料相同:
紫沙泥。
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造型不同,人脸表情不同。
7.“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脸器物?
8.教师示范:
(1)手捏成型法
(2)盘条成型法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展评:
1.介绍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回忆
学生回忆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
需要注意:
1.要和好泥,以免开裂。
2.搓条时要注意粗细均匀,泥条两端可以细一些,便于衔接。
3.泥条接缝处要抹泥浆。
二、欣赏图片并思考
多媒体播放图片:
有人面造型的古今中外的器皿。
1.这些器皿是什么质地的?
2.它的造型风格有什么特点?
(粗犷、细腻)
3.这些器皿是用什么来做的?
4.作者把人脸装饰在哪里了?
如果放在别的位置会怎么样呢?
5.人脸的表情是怎样的?
通过分析与启发,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时启发构思。
三、引导构思
1.一团泥在手里,边揉捏边思考:
人脸在什么位置?
(顶、颈、腹)
2.人脸是简单的装饰还是主要器型?
3.选择什么样的造型更加夸张新颖?
四、示范
示范必要的泥板成型法和盘条成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