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610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母亲的手艺Word格式.docx

也多多学点日常生活中各种手艺。

不只是为了会点手艺,而是在学习中,才能体会做母亲的,爱惜光阴、爱惜物力,与好学不倦的美德啊。

绣花

绣花,是母亲自认为最最拿手、也最最喜欢的一门手艺。

她常常说:

”眼看一朵朵的鲜花,在水蓝缎子、月白缎子上开放出来,心里真舒坦,仿佛自己脸上的皱纹都看不出来了。

”母亲说话竟是这般的文艺气息。

其实她除了跟外公念过《三字经》、《百家姓》,还会背有限的几首《千家诗》之外,实在没有读过什么书。

可是她形容起事物来,总是妙不可言。

有一次,她边绣花儿边自言自语地说:

“把厨房事儿忙完了,不捉点晨光绣绣花岂不可惜。

”“捉”字说得多妙?

她又说:

“不过绣花总是越绣越觉得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连绣花针掉在地板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呢。

”我顽皮地问:

“妈妈,那样细的绣花针,掉在地板上,会叮当一声响吗?

”母亲没有回答。

坐在边上拨着念珠陪母亲的姑婆笑笑说:

“你一个九岁的小东西,哪里懂?

”五叔婆总喜欢在屋子里无事忙的绕来绕去,忽然插嘴道:

“我就不xx绣这种磨人的花。

有钱就去城里买双花缎鞋子来穿,多省事?

想起当年做新娘的时候,那双绣花鞋是后娘给的,上面绣的是桃花,没穿多久就在鞋尖上破了个窟窿。

五叔公后来做生意赔了本,就怨我那双鞋子不该绣桃花。

桃花不经久,开过就谢。

人家都绣的是梅花喜鹊,那才喜气洋洋,才吉利呀。

我后娘一定没安好心眼儿,才给我绣双桃花鞋子。

桃花、桃花,好运气都逃光了。

”听得姑婆与母亲都只是抿嘴儿笑。

姑婆与五叔婆完全不一样,一派大家闺秀风范,一举一动,斯斯文文,说话细声细气,从不怨天尤人,父亲母亲最最敬重她,她也绣得一手好花,只是上了年纪,不再绣了,就天天拨着念佛珠念佛。

姑公爷(家乡对姑祖父的称呼)去世得太早,他们结婚不到十年,姑婆才二十多岁的少妇就守了寡,守着几亩薄田,把一男二女抚养成人。

她是山乡一带与全村全镇有名的贞节烈女,人人都敬重她,母亲更是尊敬服从她,侍奉她像自己母亲一般。

因此我也很爱姑婆,母亲忙碌的时候,我就在姑婆怀里蹭来蹭去。

看母亲绣花,我也吵着要绣。

姑婆就会找块彩色绸子,剪成一只鞋面,用浆糊和纸贴得硬硬的,穿了丝线教我绣。

可是我一抽丝线,就会打结。

姑婆总是说:

“慢慢来,绣花要耐着性子。

这是姑娘家第一要紧的。

”母亲也不时伸过头来看我几眼说:

“绣得满好的。

把绣花学会了,将来出嫁就不会给婆婆嫌五个指头并在一起的了。

”我噘起嘴说:

“我才不要有个婆婆管呢。

我将来要文明结婚。

我不要穿平底绣花鞋,我要穿最新式的织锦缎的高跟鞋。

”对于闻名已久的“杭州织锦缎”与“高跟鞋”,我真是做梦都常常梦见呢。

母亲绣花的时间,多半在吃过中饭以后,下午烧“接力”以前(接力是家乡话,烧给长工吃的点心,接一下力的意思);

晚上呢,都在厨房洗刷完毕以后,就着摇曳的菜油灯绣花,那时我往往已上床呼呼人梦了。

白天绣花,母亲偶尔会伸个懒腰,打个哈欠。

我就问:

“妈妈,五叔婆都睡午觉,您为什么不睡?

”母亲说:

“没听说早起三朝抵一春吗?

多少事儿要做,哪里还睡午觉呢?

”我又说:

“看您眼皮搭拉下来,都要用灯草来撑了(这也是母亲最爱说的形容词)。

睡眼蒙眬的,绣出的花儿就不漂亮了。

“你放心,我从小绣花绣到大,摸黑都会绣出朵朵鲜花来呢。

”她把手里已经绣好两朵的梅花,伸得远远地,眯着眼儿横看竖看,非常满意的样子。

我一看,真是好鲜活、好漂亮啊。

母亲喃喃地念着:

“这双拖鞋面寄去给你爸爸过年穿,还要再绣一双……”我抢着说:

“给我。

”母亲瞪我一下说:

“你小孩子穿什么绣花拖鞋?

”我奇怪地问:

“那么给谁呀?

”母亲停了半晌,才低声地说:

“给你那个如花似玉的二妈。

”我马上暴跳起来喊:

“您为什么要给她绣,为什么?

”母亲叹口气说:

“你不懂,我若只绣一双,你爸爸就会把它给了她穿,自己反而不穿。

倒不如索性一口气绣两双,让他们去成双作对吧。

母亲说这话时,声音是一种特别的斩钉截铁。

姑婆一直听着,把念佛珠拨得拍搭格外地响。

穿来穿去的五叔婆也听见了,尖起嗓门说:

“世间真有你这种人,花这种冤枉心思。

”姑婆忍不住了,也稍稍提高声音说:

“五嫂,您别这么说,她的心思您哪里会懂?

”我觉得五叔婆那种暴跳如雷的草包性格,真是比我还不懂母亲的心意呢。

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

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会来向母亲讨花样,请她教导她们配丝线颜色,告诉她们应该用几号的丝线等等。

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

梅花要淡、海棠花要鲜、牡丹花要艳。

着针时都要从花心向外绣,里深外浅。

叶子也是一样,浓浓浅浅的,看去才有远远近近,母亲不是个会画画的艺术家,可是竟然懂得现代的所谓“透视”与“立体感”呢。

后来我念中学以后,念到两句词:

“换雨移花浓淡改,关心芳草浅深难。

”仔细体味着,岂不正是母亲绣花时的心情?

我就写信给母亲,把这两句词抄给她,并用白话详细给她解释。

她自己不会写回信,是托二叔给我写的。

信里说:

“你抄的两句诗句真好,二叔念起来,音调越听越好听,我真是好喜欢。

可惜自己从小没好好念书,不会读诗读词。

以后你若是读到像这样好的句子,捉摸着是我喜欢的,就给我抄来,细细解说一下。

二叔一念出调子来,我就会记住的。

二叔在信末附一笔说:

“你母亲把这两句词反来覆去地念,还听她边做事边哼呢。

我觉得你母亲的心情,真是比„换雨移花‟还恍惚。

她关心的,又岂是芳草呢?

读着信,想起母亲低头默默绣花时的神情,想想她连绣花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的那分刻骨的寂寞,不由得心头阵阵酸楚。

我究竟已长大,懂得母亲的心了。

原应当时刻在母亲身边,陪她谈心解闷的,却为了求学不得不远离她而去。

我只有多多给她写信,以解她的远念,但又不忍再抄那样感伤的句子,触发她的心事。

真是“人生识字忧患始”,我宁愿母亲重温她少女时代轻松的小调:

“阿姐埠头洗脚纱,脚纱漂起水花花……”,那样或许多少还可以使她忘忧解愁于一时吧。

打纻线

今天妇女们用的线,种类繁多,得来也极为容易。

只要走在街上或进入专卖店,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任何质地、任何颜色的线。

而且五彩缤纷,光是看看也很有意思。

可是在古老的农村,除了绣花的丝线必须进城买以外,棉纱线和纻麻线,统统都是妇女们自己打出来的。

棉纱线专为织布用,纻麻线则用途极广。

分三种,粗的砌鞋底,中的钉被子,细的缝补衣服。

纺纱打线都是女人的工作,而我特别喜欢打线。

因为过程复杂,动员的人马多,我可以在里面穿来穿去的捣蛋。

还有打线必须要在阴雨天,因为空气里湿度高,绞线时不容易断,打出线来也比较柔软有韧性。

因此我也格外喜欢下雨天,全家上下都在忙,觉得好热闹。

打线虽然个个女人都会,却只有母亲的线打出来最匀、最好用。

原因是母亲心细,在分麻时就一丝丝分得很平均。

质地的分类也比别人严格。

硬麻打粗线,软麻打细线,真个是有条不紊。

我们家乡简称纻麻线为纻线,村里人都夸母亲的纻线就好比丝线,又细又软。

纻线自开始到完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第一步是由长工把麻外皮剥下来,浸在淡石灰水中若干时日,等泡软了,麻的外皮也脱落了,然后捞出来捣散,一捆捆扎好晾到半干。

妇女们就开始把一捆捆纻麻纤维,用大拇指与食指的指甲,劈成纻丝。

一群妇女都在忙一日四餐(下午四点长工还得有一顿扎扎实实的点心,称之为“接力”,和饲猪鸡鸭的空档里,坐下来就着太阳光或菜油灯光,边谈边劈纻丝。

统搓完了,还要用小竹筒来卷,卷出来的圆圈圈,称为“绩”。

母亲的续卷得最是有棱有角,大小均匀,比现在百货商店里的绒线团还立体、还扎实。

我呢?

卷着就变成了橄榄球,连中间的洞洞都闭死了,害得母亲又得打开重卷,岂非帮倒忙吗?

分纻丝、搓纻丝、卷绩,都得在下雨天。

母亲才能把一双跑累了的小脚,搁在门闩上,真正休息一下。

她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我搬张矮凳靠着她。

听她边搓纻丝边唱少女时代的小调。

“十八岁姑娘学抽烟,银打烟盒金镶边……”近视的眯缝眼越眯越细,看去很媚却又有点忧愁的样子。

我忽然想起老师教我《楚辞》《九歌》里描写湘水女神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老师说“眇”并不是瞎子,而是近视的眯缝眼,非常的美,美得叫人发愁。

我马上讲给母亲听,夸她也跟湘夫人一样地美。

母亲似懂非懂地微笑着,一双灵活的手指头搓得更起劲了。

一团团的绩都卷好以后,再拣个下雨天上机器打线。

把中空的绩一个个套在小木轴上,拉得长长的,两根并一根,机器一摇,就绞成了线。

但还得漂白、晒干,这才算完工的纻线。

想想一根普普通通的线,乃有这许多的步骤。

朱柏庐先生说: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真正一点不错。

母亲本性俭省,对大家合力辛苦打成的纻线,自是分寸都爱惜的了。

红豆糕

农历春节新年,对我这个作客海外的人来说,实在是除了乡愁,便是思亲。

因此还是打迭起精神,做一两样母亲当年常做的乡下点心,以飨友好。

一来是夸耀一下自己的“手艺”,二来也足以聊慰怀乡与思亲之情吧。

红豆糕,是旧时代农村家庭最普通的一道点心。

每逢过新年时,母亲做起来却是加工加料。

加的料是枣子、莲子、花生、桂圆肉。

母亲常常自夸说:

“这样多名堂做出来的红豆糕,真比外路来的什么洋点心还好吃一百倍呢。

那真是一点不错的,我吃过喝洋墨水的二叔从上海带回来的什么奶油蛋酥饼,甜甜腻腻的,还透着一股子牛骚臭,哪有妈妈做的货真价实的红豆糕好吃。

我问母亲:

“过新年时吃的东西这么多,您做糕反倒锦上添花。

平时做为什么不也加这多名堂呢?

”母亲笑笑说:

“再好的东西,天天吃就没稀奇了。

这叫做少吃多滋味。

你知道莲子、红枣、桂圆有多贵呀?

过年时是讨个好彩头,五样名堂就是五子登科嘛。

”我跳起来说:

“妈妈,我就是您那个登科的子啰。

您不是说“男女平权”吗?

”我把小拳头一伸,十分得意的样子。

因为那个时候,就听人常喊“女权运动”。

母亲说:

“你们新式的讲女权运动,却只喊不做。

我们老式的女人,天天都在女权运动。

我们的一双拳头力气大得很,能磨粉、捣年糕,会搓麻绳做草鞋。

男人会做的,我们都会帮着做。

还有我们的一双脚,里里外外,一天走到晚。

不是有女“拳”又有“运动”吗?

到了逢年过节,那就运动得更勤快了。

”听得我的家庭老师哈哈大笑,说母亲实在是个实践的新女性。

二叔说:

“这叫做„幽默感‟。

”我不懂“幽默”是什么意思,还以为二叔在夸赞母亲“有美感”呢,也替母亲大大地高兴起来。

做红豆糕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浓浓的红糖汁,倾人硬米三分之二,糯米三分之一的米粉中和匀(我家乡在六月早谷收成时有一种红米,特别香。

如果用红米粉和在一起那就更好吃了)。

再加煮熟的红豆,最后撒入红枣片、桂圆丁、莲子、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