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食品安全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安全的内涵
对于食品安全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末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
美国学者Jones曾建议把食品的安全区分为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
其中,绝对安全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
相对安全被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1]。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
已经基本形成如下共识:
是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我国法律将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规定为:
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人体必需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2]。
2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频见诸媒体和走进公众视野的如广东“毒大米”案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等。
此外,涉及到因食品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由于农村技术水平整体较低,在单纯追求高产量、低成本的观念趋使下,违规使用农药和违禁药物现象较常见。
二是加工领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在目前100多万家食品企业中约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大多缺乏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3]。
而相对较具规模的食品企业,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在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观念滞后,产品质量不容乐观。
三是食品流通领域秩序混乱。
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有些不法企业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4]。
1.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包括《产品质量法》、《农业法》、《商检法》等近20部法律、40余部行政法规、150余个部颁规章、几千个食品标准,已初步形成一个由国家、部门、行业和地方制定颁发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体系.但因我国实行分段立法,法律法规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范围较窄,一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留下执法空隙;
对同一食品安全问题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处理结果差别较大。
二是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威慑力.目前我国对于违反食品卫生规定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威慑力。
例如在《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销毁导致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
显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甚至倾家荡产的违法成本而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威慑力多么的微不足道。
正因如此,我国制假售假之风屡禁不止,低劣产品充斥市场。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能不清,监管不力。
由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的相关政府部门多、范围广。
我国目前涉及到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农业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但各个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甚至有的相掣肘,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乏力和监管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另外越权执法、违规执法、消极执法、执政不作为等,严重影响了监督管理的执法效果。
四是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不统一、不完善。
据统计,我国共有食品标准约3500项,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约2600多项,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食品监督管理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原因在于一是标准分散于多个部门,使食品安全标准既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二是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
三是标准技术含量低,特别是与国际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国家标准只有40%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行业标准更是只有14.63%[5],覆盖面远远不够。
国外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经验[6~9]
2.1
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环节,需要建立分工合理、制度严明、管理协调和发展配套的管理体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从目前情况来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通行的国际规则下,已经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国特点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例如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三个,一是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主要负责除肉类和家禽产品外美国国内和进口的食品安全;
二是农业部(USDA),主要负责肉类、家禽及相关产品和蛋类加工产品的监管;
三是国家环境保护署(FPA),主要监管饮用水和杀虫剂。
此外为加强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美国还先后成立了“食品传染疾病发生反应协调组"
和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
2.2
注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保障.为此,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把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
一是加强立法,如美国既有《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等综合性法规,也有《联邦肉类检查法》、《禽产品检查法》等非常具体的专门性法律,这些法律法规几乎覆盖了所有食品;
二是严格执法,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食品安全的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而且还要受到刑事制裁。
通过这些严厉措施,确保有关法令、标准能得到严格遵守。
三是强化信用管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
2。
3
不断完善标准、检测与危险性评价体系,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与评价体系,以此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
一是不断制定和完善食品质量标准,把基于健康保护为目的的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领域。
二是通过投入巨资研制大型精密检测仪器,开发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严格的检验检测体系.如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美国FDA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可检测251种农药。
三是建立危险性评价体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有关法令、标准得到严格遵守.
2.4
重视食品安全预防措施,强调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多数国家都强调对风险的全面防范与管理,并充分保障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知情权。
一方面强化对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类健康不利因素的研究,分析可能带来风险因素的特征与性质、影响范围、时间、人群和程度,并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通过增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程度,让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可使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为有效,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管理的信心.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措施
3.1
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根据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情况,可考虑制定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尽快出台和完善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对现有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加以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食品安全法》应当成为食品安全基本法,确立起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基本体制。
基本原则可以包括: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食品安全承担首要责任的原则;
充分依靠科技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原则;
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原则;
以监管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原则等。
基本体制可包括:
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体制,部门执法与综合执法相结合的体制等。
基本制度包括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各项重要制度。
总之,《食品安全法》应当体现公正与效率价值目标的统一,权利与权力辩证关系的有机互动,监管与服务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
3.2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手,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食品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是加快认证体系建设。
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M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
三是改善检测设备。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硬件方面的差距.
四是提高检测能力。
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
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势,政府应通过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预报体系,以确保局势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
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4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曾经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在这两个大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大势所趋。
国务院提出,从2003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以完善的食品安全社会信用制度为保障,以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