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9681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具体表现为:

开始能够区分主客体;

从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

智力先于语言而产生;

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

2-7岁

掌握了口头语言,可以凭借表象进行表象性思维,但思维仍受具体表象的束缚;

思维具有单向性、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特点。

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认知结构中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需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支持。

思维特征:

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具体逻辑推理等。

形成守恒观念;

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但不敢改变规则。

形式运算阶段

11-16岁

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认识命题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口腔期

0-1.5岁

性敏感区:

口腔。

性快感来源:

吸吮和吞咽活动,以及咬、咀嚼的活动。

冲突来源:

断奶。

肛门期

1.5-3岁

肛门。

排泄粪便。

父母排便训练,儿童自由排便。

性器期

3-6岁

生殖器。

抚摸、显露生殖器。

儿童产生了对父母的情绪冲突。

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恋父情结。

潜伏期

5-12岁

性兴趣被其它的兴趣如知识学习代替。

生殖期

12岁-成年

对异性感兴趣。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独立的一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关键

婴儿期

信任VS不信任

儿童早期

自主VS羞怯

学前期

3-6、7岁

主动VS内疚

学龄期

6、7-12岁

勤奋VS自卑

青年期

12-18岁

同一性VS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VS孤独

成年中期

繁殖感VS停滞感

成年晚期

自我调整VS绝望

第2章感知、注意和记忆(简答)

✓感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理解)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或变化强度的临界值,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

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到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者的关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

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差别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

反之,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二)刺激的时间效应

感觉迟效

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开始到最终形成感觉之间有短暂的潜伏期。

如脚踩热的地面。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调频考点)

感觉对比

指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

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现象和继时对比现象。

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是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使其他感觉的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

联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特性(理解,以单选为主)

(一)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二)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客观事务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

(三)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及意义的形式标示出来。

其实质是旧经验与新刺激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

例如,面对一张X光片,不懂医学的人很难知觉到有用的信息,而放射科的医师却能获知病变与否。

(四)恒常性在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的变化时,知觉映像往往会保持相对不变。

例如,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方向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理解)

1.无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

大街上听到警笛鸣叫,行人会不由自主地扭头观望。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例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比较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如,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还是有意注意,很容易感到疲倦;

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当他消除了许多单词和语法障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刊,可以说达到了有意后注意的状态。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高频考点)(单选、辨析为主)

1.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即注意的范围。

“一目十行”指的就是注意的范围。

影响注意的广度的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

②个人活动的任务;

③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1)注意的起伏:

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2)注意的分散: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如:

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司机需要一边驾车,一边观察路况。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掌握)

(1)瞬时记忆(0.25-2秒)

(2)短时记忆(5秒-2分钟)(3)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2.保持与遗忘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是是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重现。

(1)遗忘的规律(重点掌握)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他对遗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

因此,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

(2)遗忘的原因(重点掌握)(常考单选)第一,痕迹消退说:

遗忘就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第二,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

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运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的方法(以简答作备考)

(1)深度加工材料(或精加工)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三章思维、想象与问题解决(简答与论述)

✓思维的种类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掌握)

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指以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种类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有意想象(掌握)(单选为多)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或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文字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如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等,都是创造想象的表现。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材料分析题、简答题)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3、经验定势4、功能固着5、情绪和动机

第四章情绪(单选)

✓中学生的情绪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1.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

2.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3.中学生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4.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

5.中学生的情绪非常丰富。

6.出现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情绪状态1.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如欣喜若狂、大喊大叫、暴躁、激愤、狂怒等。

3.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发生危险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

应激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1、复杂与简单并存

2、强与弱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