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9378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科必修2详细复习自编资料Word格式.docx

王景治黄河

古代手工业经济

1)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晚期(官营)——夏商周时期(民营)——春秋战国时期(家庭)

2)经营形态

经济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平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

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3)特征: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布局成相应变化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4)“工官”制度

含义:

①生产者:

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

②产品:

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不得使用。

评价:

1.积极性:

“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消极性:

①加重了朝廷支出负担②局限与为帝王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与社会③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④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受束缚。

5)纺织业发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

①纺织工具:

陶纺轮、骨梭、骨针、骨锥②纺织原料有麻、葛和家蚕丝。

2.商周时期:

①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②周朝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③纺织业在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3.汉代:

丝织品品种多,技术高,而且远销到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5.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明代:

①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②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集中众多雇工③一些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

6)冶炼业发展历程

一、冶铜技术:

1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现小件青铜工具或生活用具

2商周时期:

青铜器产地广、规模大、铸造水平高

3春秋战国时期:

已有石质工具和铜制工具

4秦朝时期:

出现青铜剑、青铜镞,并发明青铜防锈蚀技术。

二、冶铁技术

1春秋晚期:

出现人工冶铁的铁器。

2战国时期:

铁器大量出现,并发现块铁和生铁。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3汉代:

1.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2.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装置。

7)陶瓷业

一、制陶业:

①原始时代:

1.原始时代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山东龙山文化有蛋壳黑陶

②唐代;

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二、制瓷业

①过渡阶段: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②东汉:

制瓷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器。

③唐代:

1.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形成青瓷和白瓷两大制瓷体系3.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4唐宋以来:

出现了各具风格的地方瓷窑体系。

5清代:

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古代商业经济

先秦时期(兴起)—秦汉到隋唐(发展)—宋元(繁盛)—明清(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期:

职业“商人”的出现

秦:

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汉:

商业活跃

唐:

商人无处不在

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

地域性商帮崛起

2)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小。

3)“市”的发展

秦代:

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六朝:

形成“草市”,并实行行政管理。

唐朝:

“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繁荣。

宋代:

突破了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

4)商人生活方式及地位:

①地位低下②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③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5)商业都会崛起的过程:

战国:

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以繁华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如长安城和“五都”。

南北朝:

建康、山阴、襄阳等著名的商业都市涌现。

长安、洛阳、广陵等商业繁盛。

都市商业繁盛,夜市、晓市兴盛,还有庙会集市。

清代:

苏州,盛泽镇非常繁华,汉江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较有名。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目的:

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小农经济)②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积极:

①经济上,促进农业的机警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对农民的管理、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

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

2)古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①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②对“市”的严格管理,秦的“均工律③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作用。

明朝“海禁”的原因:

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闭关锁国”的原因:

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②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非法活动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业

时间:

明朝中后期地区:

江南地区

部门:

丝织业、棉纺织业、铁器制造业

标志:

“机户出钱,机工出力”,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出现。

2、清朝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

规模大、分工细、雇工多、部门多、地区多

特点:

①是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势②萌芽稀疏又微弱(少数地区少数行业)③发展缓慢不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资金: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

劳动力: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市场:

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少国内市场。

闭关锁国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政府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840鸦片战争后-1949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经济近代化(机器生产)的表现,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进步,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鸦片战后:

经济结构的变迁——自然经济的瓦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甲午到一战前——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发展高潮)

 

清政府

 

一战前后(1912-1919)

——短暂的春天

抗战前夕(1927-1936)

——短暂发展

抗战时期(1937-1945)

——受到沉重打击

国民党统治后期(1946-1949)——陷入困境

民国时期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迁:

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③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弱,标志着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表现:

①鸦片战争前:

自然经济占主导特点:

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②鸦片战争后: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外国洋行大量出现

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新的经济成分的出现

破产(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倾销商品的市场、原料掠夺地)

积极:

市场、劳动力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背景/原因:

①外国侵略自然经济瓦解(市场、劳动力)②洋务运动的推动(技术、人才、示范)③外企的诱导(利润)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

①外侵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爱国心

给中国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6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

一、发展不均衡:

①沿海②轻工业二、比重小

7著名企业概况

创办人

地点

名称

张謇

江苏南通

大生纱厂

荣宗敬

荣德生

江苏无锡

保兴面粉厂

周学熙

河北唐山

启新洋灰公司

刘懋赏

冯济川

山西

保晋矿务公司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实业群英榜

张謇(状元实业家)刘鸿生(火柴大王)吴蕴初(味精大王)荣德生(面粉大王)荣宗敬(棉纱大王)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一战前后(1912-1919)

内因:

①辛亥革命扫清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政策的激励③民众抵制日货去运动④实业家的爱国心。

外因: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特点:

①不平衡:

沿海、重轻轻重、未形成体系②外资超民资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3)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抗战前夕(1927-1936)

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①“币制改革”、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反帝爱国运动

4)受到沉重打击民族工业——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

①战争破坏②日本的殖民掠夺、垄断

5)陷入困境的民族工业——国民党统治后期(1946-1949)

内因:

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外因:

美国的经济侵略。

6)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因素

推动因素:

①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②历届政府的鼓励③人民的爱国热情,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实业家自身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阻碍因素:

①政局的动荡②外来侵略③国民党政府的压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