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9322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计划中的农业和农村问题Word下载.docx

  第一个问题:

“九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以及“十五”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纲要》在序言部分对整个“九五”期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很重要、也很概括的总结。

其中讲到农业的主要有两句话,第一句: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九五”期间农业取得的一大成就。

关键是要理解《纲要》中提出的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

中国人多地少,从十七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明末清初,我国总人口还不到1亿人,耕地大约有10亿亩。

过去了四百年,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到了将近13亿,而耕地只增加到亿亩,人口增加了近12倍,但耕地只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最近四百年来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为了改变粮食短缺局面,建国以后,曾经强调过“以粮为纲”,但也没能很好地解决粮食问题,粮食的定量供应制度直到1992年才结束,那时才可以说粮食的供给状况比较宽裕了。

从1995年开始,我国的粮食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九五”前四年,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都超过5亿吨。

“九五”粮食会有这样比较大的增长,既有必然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方面就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即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1993年11月,中央明确提出了农户原有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

有了这个政策后,对农民来说是吃了定心丸,调动了他们对土地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很多地区的农民,在承包地上打机井、修渠道,购置喷灌设备,发展节水灌溉等。

农民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觉得土地承包期延长后,对土地的投入可以逐步的回收,是有利可图的。

“九五”的粮食增长,和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和明确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第二个方面是价格政策,1994年是物价涨幅比较高的一年,为了弥补农民的损失,中央决定把定购价提高了40%;

1996年中央再次对粮食的定购价格提高42%。

三年之内,粮食定购价格翻了一番。

这对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起了非常大的刺激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农业科技进步。

到“九五”期末我国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大约要占到44%—45%。

有几个关键技术在粮食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种子工程”,推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加快淘汰低产、低质的市场不适销的品种。

二是“白色革命”,在北方寒冷地区、干旱地区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通过对地表进行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表温度,使作物提前播种,延长了作物生长期,还可以对土地起到保墒作用,以及抑制杂草的生长。

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寒冷地区、干旱地区的粮食增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三就是节水灌溉技术,因为北方普遍缺水,要想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打破水资源的制约。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实行开源和节流并重、以节水为主的方针。

在“九五”期间,水利部推出了一系列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建立了一批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县,普遍推行节水灌溉的技术,比如:

喷灌、滴灌、微灌等。

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做法,用比较少量的水就可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这三项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对“九五”粮食增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九五”期间粮食增产的第三个主要的原因和气候有关。

“九五”期间的气候总体上讲是处于丰水期,降雨量比较多。

使一些长期受旱的地方缓解了旱情,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

总的看,“九五”期间党的基本政策的明确,科技成果大规模地转化为农业的现实生产力,老天又帮忙,因此粮食增产具有必然性。

但也有它的特殊性,如粮食价格大幅度提高,气候总体说比较有利等,这些都不是经常性存在的因素。

应该说,几大有利因素都聚集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九五”的政策因素、气候因素、价格因素、科技进步的因素,都是有利于粮食生产的,这才有这样一个局面。

这是“九五”农业方面的一大成就。

农业方面的第二大成就是《纲要》序言里讲的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我国的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国务院在1994年开始实行的。

当时,我国有8000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国务院决定要用七年时间解决这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到去年年底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3200万。

从总体上讲“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是基本实现了,贫困的发生率已经从过去的30%左右降到了现在的不到4%。

另一方面,农民总体上的人均收入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1978年的时候,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134元,去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253元。

《纲要》中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是城镇化的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是科技教育落后,第三是水资源短缺,第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九五”期末提出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纵观整个“九五”,只有第一年即1996年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比较明显的,比上一年提高了9%,但此后的四年,每一年的增长幅度都是下降的,1997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998年增幅降到了%,1999年降到%,去年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只有%。

农民收入增长局面很严峻,不仅表现在增幅下降,而且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

  一是农民的收入增长不完全来自农业,其中40%左右是来自非农产业,这几年农民收入之所以还能够增长,主要是靠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靠农民打工的收入,而来自农业部分的收入,已经连续三年绝对额下降,农业作为一个大的产业,连续三年不能给它的经营者带来收入增长,经营者就会不愿意对它投资,这就有可能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后劲。

二是我国有2亿3千多万个农户,但农户之间的经营结构和收入来源是不同的,在传统农区,在粮棉主产区相当多数的农民主要还是依靠来自农业的收入。

根据农业普查的资料,我国现在的纯农户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要占到%,如果农业连续三年收入减少,那也就表明绝大多数纯农户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这几年实际上是减收的。

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

三是收入差距扩大,由于多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所以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

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它就还只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消费水平问题,但如果控制的不好,它就会演化成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于农民收入问题要特别重视。

《纲要》中总结的这四个突出的问题,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纲要》对“十五”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三个具体指标:

第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出“十五”期间要转移4000万农村劳动力。

第二是到“十五”期末,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应该降到13%。

“九五”期末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到16%,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

我们所需要解决重大问题,是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的同时,必须让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比重也相应下降,这样农民才能富裕起来。

第三是要保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今后五年内平均每年增长5%。

“九五”《纲要》的要求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4%。

“十五提出要增长5%,这既是一个很鼓舞人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目标。

总体上看,要实现这三大目标难度都非常大,因此,必须认真地贯彻好中央对实施“十五”计划提出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关于新阶段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就是三句话,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1、新阶段提法的由来。

从1998年以来,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比以往更加重视,1998年10月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个判断,就是1998年10月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的。

依据这个判断,中央在1998年底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时,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提出新阶段的主要依据,是农产品供求形势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标志是我国农产品供求的数量矛盾基本缓解了,但是品种、质量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矛盾很突出。

这就说明现在生产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

第二个标志是,过去农业发展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制约,而现在是需求对生产的制约更加明显了。

农民担心不是生产不出产品来,而是生产出来之后卖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

正是由于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中央在1999年底就明确提出,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2、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这和现在提出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有什么区别?

区别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这次结构调整,它的着眼点不是数量方面的调整,而是品种、质量方面的调整。

以前的调整就是多种一点什么,少种一点什么。

这种调整过去有作用,现在有作用,将来仍然要发挥作用。

但这种调整有很大的局限性,调整的范围很有限。

比如,依据经验判断,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应保持在亿亩到17亿亩之间,调整的余地就是5000万亩左右。

但是战略性结构调整就大不一样,在22亿亩的播种面积上每一寸土地都可以调,就是把那些不适销的低质品淘汰出去,换成优质高效的品种,换成受市场欢迎的品种,不仅耕地上可以调,林果业产品可以调,畜牧业、水产品都可以调。

所以,着重于品种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调整是无所不在的,调节的余地就非常大。

第二是作为战略性的调整,现在就可以做一些过去想做、但没条件做的大事情。

比如说,这次《纲要》明确提出要使畜牧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提高到35%。

如果连人吃的粮食都不够,那畜牧业当然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纲要》提出要扩大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说明农产品除了保障人们的直接消费之外已经有大量剩余了,已经有条件用比较大的力度来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了。

  3、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从提出新阶段到战略性结构调整,再到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就是要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顺这这个线索,可以看出中央这几年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清晰的。

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的数量矛盾基本解决以后,农民收入增长就越来越成为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贯穿在“十五”计划《纲要》农业农村部分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红线。

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高度关注的,XX年11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总书记、总理在会上的讲话都强调要把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12月,中央在成都召开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的工作会议,部署农村基层干部搞好“三个代表”的教育,主要就是要促进农村结构调整,保证农民增收减负。

XX年元旦刚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不到半个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农业科技大会,表彰了一批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

春节刚过完,中央在安徽召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中央就召开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减负的会议,可见,中央对当前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高度关注的,关注的焦点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

但是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农民增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当前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跌,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把眼界放宽一点看,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