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坤教授论治消化系统肿瘤经验Word下载.docx
《杨金坤教授论治消化系统肿瘤经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金坤教授论治消化系统肿瘤经验Word下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攻补兼施,扶正为主
杨教授认为,肿瘤的致病因素是比较复杂的。
但肿瘤的发生,根本在于人体正气亏虚,阴阳气血不足。
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易受到外邪(主要包括六淫之邪)的侵袭。
另一方面,脏腑正气不足,脾失健运,肾失所养,势必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病理因素,内外合邪,肿块始生。
肿块的存在,又不停地消耗正气,邪长正消,使机体对肿瘤的防御能力进一步降低,肿瘤的发展速度加快,出现局部肿瘤的增大和远处转移等现象。
反之,如果正气得到补充,正胜过邪,则肿瘤会减缓生长的速度,甚至停止生长,也不会转移到他脏。
这样,人体与肿瘤共存,有的患者甚至能长期带瘤生存。
所以杨教授强调在肿瘤生长的过程中,正始终是决定肿瘤发展的根本原因。
邪气的侵袭是建立在正虚的基础之上,是肿瘤发生的外因。
正虚是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键。
肿瘤是一个因虚始生、因虚致实、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的整体疾病,癌瘤是全身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在机体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引起细胞遗传物质改变[1],导致基因表达失常,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
每个人体均携带原癌基因,都有患肿瘤的可能。
但只有免疫功能的减低,特别是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机体对局部细胞的恶变失去了“免疫监督”,体内的T细胞不能随时将突变的癌细胞予以消灭,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所以,在肿瘤的治疗中,杨教授坚持攻补兼施,扶正为主的治则。
扶正药物始终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绝大多数处方中扶正类药物占据君药的位置,攻邪类药物从配伍、剂量等方面均配合扶正类。
2辨证论治,健脾为先
杨教授认为,肿瘤的表现虽然变化多端,但在治疗上,还是应该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它作为中医治疗肿瘤的核心。
对于消化道肿瘤,杨教授强调健脾是第一治则。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身之正气的主要来源。
现代医家多数认为,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2],而脾胃健运,才能使气血津液充溢周身,使各脏腑得到濡养,才能保持正气旺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正是因为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独特的地位,所以现代许多癌症专家也认为,健运脾胃是扶助正气、治疗癌症必不可缺的方法。
着名学者邱佳信教授等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提出:
“消化管恶性肿瘤邪实是客观存在,而脾虚则贯穿疾病的始终,治瘤应从健脾入手”[3]。
实验研究亦证实:
某些健脾为主中药具有阻断致癌的某些环节和预防癌转移的作用[4]。
健运脾胃的中药在众多扶助正气药中的作用是最突出的[5],这也是肿瘤治疗中扶正以调理脾胃之气为先为要的理由所在。
调理脾胃也是临床用药的要求。
癌症患者因为需要长期服药,其中不乏攻伐之品,恐患者体质太虚不能耐受,故应照顾胃气,借胃气以为行药。
否则,“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医宗必读》),即胃气一绝,则化源断绝,诸药罔效,势必不救。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
”(李东垣《脾胃论·
随时加减用药法》)或“积之既成,又当调营养胃,扶胃健脾,使之气旺,间进祛病之剂,从容调理,俾其自化。
然后,则病去人亦不伤。
杨教授在治疗中,善用太子参、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等甘味之品,以健运脾胃,补益脾气,药力平稳和缓,随证酌情参合运用,疗效显着。
同时还多配用青皮、陈皮、佛手以行气,鸡内金、山楂以化滞,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
3脾肾同补,事半功倍
杨教授非常重视整体观念。
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强调扶正应该脾肾同补。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肿瘤患者正气的强弱与脾肾密切相关,在肿瘤的发病中肾藏精,主生长发育。
藏精指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这样精气在体内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旦肾之藏精功能障碍,精气流失则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丧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紧密关系遭到破坏,进而使产生后天之精的脾的功能不能发挥,运化失常,故而痰湿凝聚,或者气滞血瘀,痰瘀湿毒互结,日久成积,形成肿瘤。
其次,肾中精气是机体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肾阴肾阳就是其作用的具体表现。
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致血瘀,或致痰凝,痰瘀相搏,可成肿瘤。
临床上消化系统肿瘤晚期患者除脾虚,气血不足外,日久必损伤阳气,出现脾肾两虚证,法当温肾健脾,杨教授在健脾基础上,多选用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等药以温肾阳而暖脾阳。
肿瘤是慢性病,治疗过程相当漫长。
大多数患者要经过手术化放疗等一系列过程,化放疗后即使有效的患者也往往出现乏力、头昏、腰膝酸软、盗汗、舌红少苔等肾精亏虚的症状。
杨教授多伍用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枸杞子及鳖甲、龟甲等血肉有情之品滋养肾阴。
4衷中参西,提倡辨病
杨教授倡导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他认为可以把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查手段当作是对中医传统四诊的延续和深化,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病情做出分析和判断,对辨证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能够观察到用药后的病情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检验辨证论治的正误。
杨教授还认可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在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在某些阶段,部分患者可以从手术及化疗中获得较大益处。
我们当代的中医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做到衷中参西。
辨病论治是相对辨证论治的另一种较新的中医理论,也是中医学发展的结果。
辨病论治中的病,是指西医说的“病”,不是中医传统讲的“病候”。
从肿瘤治疗学角度讲,辨病论治,即指抗癌治疗,在用药中,选择临床和实验室中反复论证过的具有确切抗癌疗效的中药加入整张处方中,如夏枯草、生牡蛎、干蟾皮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均具有抗癌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杨教授在同一类药物使用中,常选择一些经现代医学证实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如清热解毒多选土茯苓、田基黄、红藤、野葡萄藤;
活血化瘀多用丹参、赤芍、莪术、生山楂;
软坚散结用生牡蛎、夏枯草、姜半夏等。
此外,对于局部肿块的治疗,还考虑肿瘤的部位、病理的类型、病灶的大小、病理分期等加以参考,选用不同的攻邪药物,以提高疗效。
杨教授指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辨病论治是处于从属位置,辨证论治始终是主要的理论核心和指导思想。
所以,他对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既突出中医特色,又兼顾肿瘤治疗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朱雄增,蒋国梁.临床肿瘤学概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
[2]王新华.病因病机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78.
[3]杨金坤,郑坚.邱佳信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学术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29
(2):
8.
[4]沈克平,郑坚,赵海磊,等.有瘤体必虚有虚首健脾-邱佳信治疗胃癌的研究思路[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33(8):
21.
[5]李延福.中医药治疗肿瘤主要法则的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结果[J].中成药研究,1985,7
(2):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