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7813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议论文+诗歌Word文档格式.docx

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几口人的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

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穿丝绸衣服,吃肉食;

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

“(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您)不加以节制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您)却不知开仓济贫;

人死了,就说:

‘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

’这和用武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

‘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之罪’有什么不同?

大王您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到魏国了。

作者:

孟子:

(1)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

  

(1)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2)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2.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3)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3.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风格

  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

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

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

  在说理上面,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4.善用比喻。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5.排比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6.疑难词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

更加)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走:

跑)

  3.直不百步耳。

(直:

只)

  4.数罟不入洿池。

(数:

细密)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

归罪岁:

一年的收成斯:

这样)

  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

约束,制止;

发:

发放。

(2)《秋水》(节选)

秋日的雨水按照季节来临,千百条小河注入了黄河。

(黄河)水流之大,大到河的两岸和水中洲岛都无法互相分辨牛马的程度。

于是乎,河伯欣然高兴,认为天下美景都汇总到了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

“俗话所说的‘懂得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北海若说:

“井中之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

只生长一个夏季的小虫不可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限制;

孤陋寡闻之人不可能跟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

现今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所以可以跟你谈论大的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

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永远装不满;

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被排空。

它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它超过江河的流量,不可用数字来计算。

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骄自傲,(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形体得之于天地,气息来源于阴阳;

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存在于高山之上,正感到自己见闻很少,又怎么会自傲自夸?

我想,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好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

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吗?

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

大地上九州之地,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船车马所通达的地方,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

拿个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根细小的毛的末梢存在于马的身体之上吗?

五帝所沿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任劳任怨者所为之劳苦的(目标),都只不过是马体之毫末。

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这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夸自傲一样吗?

庄子:

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1.中心论点: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给我们的启示是:

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3.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4.设问、反问、反诘

 设问(正面问):

你是个大学生吗?

反问句是有问有答,而反诘句是只有问而无答。

(1)难道你不是个大学生吗?

我看你就是个大学生。

(反问句)

(2)难道你不是个大学生吗?

(反诘句)

5..善用比喻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也是排比句)

  

(2)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也是反诘句)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6.疑难词句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面:

面朝东;

东:

动词,向东)

  2.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

仰视的样子)

  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

小看,以……为少,动词;

轻:

轻视,以……为轻,动词)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

停止;

虚:

虚空)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以:

因为;

自多:

自夸;

多:

自负)

  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9.拘于虚也。

(虚:

居住的地方)

(3)《五代史伶官传序》

啊!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人事决定的吗!

推究庄宗得到天下与其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之际,把三支箭交给庄宗而对他说:

“梁,是我的仇敌;

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

契丹跟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于梁。

这三桩事,我死而有憾。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

”庄宗接过箭,把它们藏在宗庙里。

此后用兵之时,就派遣官员用猪羊二牲作祭品到宗庙去祷告,恭敬地取出箭,放在织锦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到凯旋之时,再把箭放回宗庙里。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父子,用木匣子装置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宗庙,把箭交回先王的灵前,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时,他意气洋洋,可以说是极为豪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方响应,庄宗张皇失措地由东门逃出,还没有见到敌人;

士卒就已纷纷逃跑溃散,君臣面面相对,不知该逃亡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这是多么的衰败呀!

难道因为得到天下困难,失去天下容易的缘故吗?

或者认真推究他成败的原因,其实都是由于人为的呢?

《尚书》上说:

“自满就要招致损失,谦虚就会有所补益。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把自身毁掉,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正盛时,天下所有的豪杰,都没有人能跟他争锋;

到了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包围着他,而身遭杀害,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可见祸患常是由细小的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迷的事物陷于困境,难道仅仅是伶官的事是这样的吗?

作家作品:

《五代史》是唐王朝灭亡之后,宋王朝建立之前的五个朝代的连续更迭:

梁、唐、晋、汉、周。

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

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曾经支持范仲淹的变法“庆历新政”。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

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

2.本文的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

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理论论据:

《尚书》的话;

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本文主要是对比论证方法。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

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4.“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

(4)《论毅力》

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把中国推向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我们国内各个阶层为了富国强民都做出了各种努力,在此背景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了这次戊戌变法,但最后失败了。

在这种很多人丧失了对革命的信心的情况下,梁启超写了这篇《论毅力》。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主要代表人,最早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曾经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也就是“百日维新”。

和康有为并称为“康梁”。

失败后到日本继续宣传。

1.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3.疑难词句

  1.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

交替呈现。

  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