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7171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Word格式.docx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

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

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

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

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

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

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

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师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请大家通过看以下的影像材料,来进一步讨论总结。

“干旱的撒哈拉”“印度的水灾”

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师(总结)水循环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水循环比较旺盛,则水资源比较丰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

有些地区水循环过弱,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如干旱的沙漠地区。

师不同地区水循环往往不平衡,那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水循环有差异吗?

请以我国为例说明。

生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夏秋季节,水循环强度大;

冬春季节,水循环强度就小。

师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等。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承转)大家来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措施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环节。

师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承转)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请看下一案例。

“济南泉水断流”的有关图文

聚焦趵突泉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

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

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

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

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

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

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

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

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

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

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

(问题)

1.请分析济南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

2.请提出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

(学生阅读图文,分组展开充分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

(第一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第二小组上台发言)

生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

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出现、泉水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

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必然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课后作业

探究课题:

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探究内容:

(1)河流的基本概况:

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3)河流水质状况:

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

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探究过程、方法:

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

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推近新课

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图如下:

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

师(承转)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呈现有规律的运动,那么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海洋水,其运动是否也有“章”可循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 书:

二、洋流

1.概念

2.洋流的影响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

那么什么叫洋流呢?

生是指大洋圈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是寒流。

按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

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

师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

洋流对全球热能传输与交换有何作用呢?

生合作讨论,总结回答。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能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暖流:

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寒流:

降温减湿,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突出;

寒流向低纬度突出。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也对所经过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上我们了解了洋流的概念和作用,那么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3.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

师投影“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问:

世界上有哪几类大洋环流系统?

它们各分布在哪些海区?

每一类洋流系统是怎样形成的?

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教材,将“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对照,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气压带、风带模式图         南北半球洋流模式

师学生回答后,师生结合板图共同归纳总结: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洋流的分布和盛行风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许多洋流的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师(板图讲解)中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①在赤道附近的南北半球地区,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

(如上图)

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风向和北赤道、南赤道暖流流向。

师②在南北纬40°

~60°

的地区因位于盛行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

在强大盛行西风的吹拂下,洋流分别在北纬35°

~45°

和南纬30°

的海域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将两幅图叠加,形成如下洋流:

师受东北信风作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在大洋两岸受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

另一部分分别向北、向南流向两侧的高纬度。

受盛行西风影响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在大洋东岸遇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纬度较低的赤道地区;

另一部分在北半球流向纬度较高的极北地区。

以上南北方向的洋流都要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