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防冒顶片帮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文档格式.docx
《隧道防冒顶片帮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防冒顶片帮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⑵相关方的期望及要求;
⑶公司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文件以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
3、分析该类事故的原因概括
(1)开挖方法选择不合理,顶板管理方法不当
(2)作业人员疏忽大意,检查不周
(3)爆破设计方案不得当
(4)地质情况变化,自然条件不好
(5)地压活动的影响
4、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为:
接警→响应等级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结束(恢复生产)
二、采取的主要处理措施
1、危险源辩识确认
(1)隧道掘进工作面初期支护未及时施作,掌子面松动围岩、浮石未橇净存在隧道坍塌、冒顶片帮重大危险源。
(2)隧道欠挖处理以及初期支护锚杆施作时存在隧道坍塌、冒顶片帮重大危险源。
(3)隧道施工掘进过程中局部遇节理发育切割岩体、围岩无自稳能力,易坍塌、掉快等现象,初期支护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设计缺陷导致初期支护结构破坏存在隧道坍塌、冒顶片帮重大危险源。
2、预防措施
(1)贯彻“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快衬砌”的原则;
洞口施工前完善地表排水系统,防止积水软化边坡坡脚土体,影响结构安全;
软弱破碎及岩溶段施工时先采用管棚或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和加固围岩,然后采用短台阶法开挖,必要时预留核心土,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2)按照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制定《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案》并实施,为隧道支护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
(3)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严惩违章行为。
(4)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5)优化爆破设计,按照爆破计进行钻爆施工,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爆破通风后立即进行找帮、找顶,清除松动的围岩,并及时施作初期支护,要加强初期支护施工的过程控制。
确保初期支护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对围岩情况与高计不符的要立即与设计单位进行联系,变更设计,调整支护参数。
(6)制定《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计划》,加强量测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同时,施工员、量测人员每天必须检查初期支护变形情况,为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方案和结构支护参数提供依据,以策安全。
3、应急抢险设备、物资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性能状态
备注
1
拱架
30(榀)
合格
注:
水泥定期更换批次,并保持在3个月有效期内。
2
钢管
500m
3
锚杆
600m
4
喷浆机
3台
良好
5
水泥
150T
6
速凝剂
15T
7
砂石料
若干
8
钻机
5台
9
注浆机
10
装载机
4台
11
挖掘机
12
汽车
10台
4、应急处理措施
1)隧道塌方或冒顶片帮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值班调度,调度(通讯联络组)接警后立即报告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并通知各抢险小组成员奔赴现场,领导小组组长到达事故现场指挥抢险,与救援领导小组成员一起查看险情,确定是否有伤亡或失踪人员,确定抢险方案,同时启动应急响应等级,各小组根据应急响应等级迅速开展工作,在保证抢险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迅速抢救伤员,搜救失踪人员。
2)设物组将抢险材料运到事故地点,抢险组按确定的抢险方案对塌体两端或冒顶片帮处进行加固,防止塌方或冒顶片帮事故扩大。
3)塌体两面端或冒顶片帮加固后,抢险组应采取一切手段搜寻被埋在坍体中的失踪人员。
4)失踪人员找到后,救护组人员应立即组织抢救,必要时,送往定点医院救治。
5)采取的技术措施如下:
①详细观测隧道坍塌范围、形状,塌穴的地质构造,分析塌方原因和地下水活动情况,制定处理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实施。
②发生塌方后,及时加固未坍塌地段,防止塌穴扩大和继续发展,同时加强排水工程。
③当塌方规模较小时,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尽快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清渣。
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塌渣上架设施工临时支架,稳定顶部而后清渣。
④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堵死洞身时,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
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采用管棚法或注浆凝固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稳定后,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⑤对塌方冒顶,在清渣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打设地表锚杆,洞内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⑥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紧密支撑。
塌方较小时,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其填充;
塌穴较大时,可用浆砌片石回填,其上空间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定围岩。
特大塌穴将根据具体情况作特殊处理。
⑦塌方地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水流入或下渗到塌穴和塌渣体内。
对于塌方冒顶,还应在陷穴口设棚遮盖穴顶防雨。
陷穴口回填标高高出地面并封口。
三、组织机构
设立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长:
敖华文(项目经理)
副组长:
李小强(项目副经理)、李垂安(项目副总工),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由陈佐林(项目技术负责人)、陈所平(安质部)、杨坚铭(工程部)、任松(物资部)、计划部(郭永红)、办公室(李梅)、财务部(张腾俊、张娟)等有关人员组成。
迪庆州维西(塔城)至德钦公路改建工程茨中隧道工程项目部
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图
成员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联系方式
序
号
姓名
职务
联系方式
李小强
常务副经理
代光银
电工
付彪
项目副经理
张红
机械负责人
李垂安
项目副总工
13
李永玖
班组负责人
陈大奎
现场指挥官
14
杨泽恒
张娟
财务部
15
唐中南
专职安全员
任松
物质部
16
梁凯
现场监管员
杨坚铭
工程部
17
刘志坚
陈所平
安质部
18
张代林
安保执勤员
夏超
技术部
19
贺光举
专职驾驶员
郭永红
现场管理员
20
钟清烈
电焊、气割工
四、应急响应
(1)发生隧道坍塌、冒顶片帮事故后,发现事故人员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并由现场安全员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2)应急领导小组在了解情况后,启动应急预案。
如有人员被埋,应首先按部位进行抢救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展扩大,同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
(3)对轻伤人员在现场采取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
应急小组人员根据分工,各负其责。
(4)根据现场坍塌的程度,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营救方案。
五、逃生及救援
1、隧道施工前,应对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风险,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或应急预案。
2、应与附近医院、消防队,临近施工队伍及其他救援组织建立正式的互助协议,并做好相应的安排,确保在应急救援中及时得到外部救援力量和资源的援助。
3、隧道施工中必须配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和设备器材,并设专人管理,对配备的应急救援机械设备、监测仪器、堵漏和清洗消毒材料、交通工具、个体防护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等,应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能随时投入使用。
4、隧道施工必须事先规划逃生路线,并在隧道适当位置设置避难、急救场所,避难处应准备足够数量的逃生设备、救护器械和生活保障品等。
5、隧道内交通道路及开挖作业等重要场所必须设置安全应急照明和应急逃生标志,应急照明应有备用电源并保证光照度符合要求。
6、隧道施工期间各施工作业面必须安装警报装置,警报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警报设备的场所,应有应急照明,并在停电时能够识别;
2)使用电源的警报设备应配备备用电源;
3)警报设备应采用手动警报设备、自动警报设备、旋转灯、广播设备用的扩音器及其它警报设备,组合使用,互为备用,保证其性能可靠。
7、隧道施工期间通信系统必须保证畅通,必要时应采用远程监控系统,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必须在现场各应急组织相关部门、洞口值班室、开挖工作面及其它必要的地方设置通信设备;
2)使用带电源的通话装置应配备备用电源,保证停电时不影响使用;
3)通信设备应采用洞内有线电话,并保证其性能可靠。
8、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必须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桌面演练或模拟演练。
演练前应结合施工环境改变和以往演练的情况制定计划,演练后应及时评审,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9、隧道内所有施工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应急救援培训。
应急救援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了解潜在危险的性质和对健康的危害;
2)熟悉应急救援程序;
3)掌握必要的自救及互救知识;
4)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逃生路线、集合地点及各种避难急救场所位置;
5)了解各种警报含义,掌握警报设备、通信装置、避难器具等的使用方法。
10、当隧道施工中发生险情时,应迅速作出判断,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并按响应级别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同时根据下列各项要求,迅速开展事故的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
1)值班人员和安全负责人应立即通过警报装置通知隧道内所有作业人员紧急撤离;
2)现场最高管理者应负责指挥疏散撤离,各级调度人员应坚守岗位,保持通信畅通,及时反馈人员撤离及险情出现情况等信息;
3)应及时上报地方政府或相关救助部门,请求紧急救援,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4)现场应采取安全警戒线或隔离措施,防止其他人员进入危险区域,避免灾害损失的扩大;
5)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收集事故物证,调查引发事故的具体原因和相关责任人;
6)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工程处理措施,上报建设、设计、监理和相关单位,按批复的方案对事故进行处理。
11、隧道灾害事故处理和救援应按下图所示的工作程序进行。
图:
隧道灾害事故处理和救援工作程序
六、现场恢复
充分辩识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当安全隐患彻底清除,方可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七、奖惩
1、对在安全事故或突发紧急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2、凡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