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水平模拟试题Word格式.docx
《九年级语文水平模拟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水平模拟试题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格。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社肉:
祭土地神的肉。
4、请赏析“伴”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6—9题。
(14分)
[甲]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
“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乙]兰之味,非可逼①而取②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③无所,故称瑞④耳。
体兼彩⑤,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逼:
接近,迫近。
②取:
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③氲氲(yūnyūn)无所:
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④瑞:
吉,善。
⑤兼彩:
兼有各种颜色。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无穷逸致________
(2)应得之资________
(3)而名之不可___________
(4)不可得而疏者耶_____________
7、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之虚所卖之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乡人曰
8、翻译下列句子。
(1)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以莲为说明对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怎样的品性?
(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8分)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
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
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皴皱,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yì
()立不摇。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可是,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在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肤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尺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百米一百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很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年轻。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10、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yì
()立皴皱()
11、选文写了“那树”的什么特点和品质?
12、赏析句子。
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13、文中划线句子如何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15分)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
“时穷节乃见。
”说的是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身上。
古语说得好:
“无度不丈夫。
”要想做天地间的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
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
“是的。
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
”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诽谤他,而苏格拉底却说:
“他诽谤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
”我国北宋名相富弼,也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
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背后骂他。
富弼淡然说道:
“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
”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至极,当面向他道歉。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
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
所以,生活中,有
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引火烧身。
③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
说实话,有一些“号”就算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也完全可以不在乎。
《庄子》记载:
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对老子说了一通不敬的话,然后扬长而去。
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
老子说:
“即使昨天你骂我是一匹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
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老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能够完全把是非、争斗置之度外,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
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哲人说:
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
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⑤若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和取舍。
一次,有人侮辱了释迦牟尼一番,他非但没有回击,反而微笑着问道:
“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
”那人回答道:
“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
”释迦牟尼接着说道:
“这就对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要让自己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
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
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他来时恰逢老师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怀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便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
没想到的是,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
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帮助他,是何道理?
周作人说:
“能到别人门口骂人,如果不是他的境况确实不好,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轻易这样做?
我想帮助他改善境况。
”通过周作人的这一举动,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心灵宽阔的人,不仅懂得辨别美丑,更有能力对不美好的行为进行化解和疏导。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
大器量就是一座座桥,把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开阔。
14、文章
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最恰当?
请简述理由。
正如西德尼·
史密斯所言:
“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