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6621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测度及提升以上海为例Word格式.docx

城市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区域旅游活动中发挥着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功能,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基于该认识,在总结国内外相关城市旅游研究基础之上,建立了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的概念和评估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上海市2000-2010年旅游地功能强度进行测度。

研究发现,上海市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三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客源地功能最为突出,目的地功能仍有提升潜力,最后提出可以通过完善居民出游环境、整体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相应地提升三种功能强度,从而促进城市旅游综合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

城市旅游;

旅游地;

功能强度;

上海;

熵值法

F590   :

A    :

1002-3240(2014)05-0092-06

一、研究回顾与评述

城市旅游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2],其研究首先是以城市研究为基础展开的[3]。

《雅典宪章》首次将游憩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正式提出;

国外城市地理学者利用多种方法对城市职能类型进行划分,提出娱乐休闲城市的理念[4];

斯坦菲尔德首次阐述了旅游业中城市旅游的研究[2];

总体来看,1980年代之前的城市旅游研究相对零散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5],直到1990年代快速成长为一个显著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6]。

在旅游空间模型研究中,利珀在其模型中强调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3个空间要素,把旅游系统描述为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7];

皮尔斯认为大多数的旅游空间模型以“客源地—联系—目的地”模型为基础,但对客源地和目的地详细阐述较少,更多集中于关注联系(linkage)功能[8]。

在旅游运输地理、旅游流和旅游规划研究中认为旅游地作为国家或国际旅游网络中的节点,并不仅仅只是目的地,而是具有多重角色或多重功能(multiplefunctions),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客源地(origins)、目的地(destinations)、门户(gateways)、中转枢纽(hubs)以及中途停留地(stopovers)等功能,认为称作旅游地竞争力更加合适;

洛曼和皮尔斯对这些节点功能进行了详细定义[8]。

因此,从该角度讲,简单地将城市旅游定义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是不够准确的[2]。

城市旅游迅速发展成为遍及全球的旅游形式,也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吸引了国内众多旅游学者的关注。

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旅游竞争力[9-11]、城市旅游效率[12]、城市旅游规模及位序分布[13]、旅游城市体系等[14-15];

也有一些学者对城市的旅游功能进行了分析[16-18],周一星等还从城市职能的角度对城市旅游功能进行了测度[19]。

国内学者逐步意识到旅游地的多重属性,认为城市旅游经历了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单一功能阶段”逐步进入同时作为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旅游流节点的“一体化阶段”[20],并开始基于旅游地功能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1、21-22],部分学者也基于空间网络分析进行了研究[23]。

总体而言,与国外以及国内其他旅游维度的研究相比,由于数据等方面的原因,有关城市旅游地功能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概念、测度等还存在不足之处,定量研究尚且不多。

二、理论基础

(一)城市旅游地功能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功能从原有单一的生产功能逐步增加消费功能和服务功能[24],城市游憩旅游功能也在不断凸显。

其中,旅游功能是指旅游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效能,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功能[16-18];

而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4]。

借鉴旅游功能和城市职能的概念,城市旅游地功能可定义为城市作为旅游地在区域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效能。

城市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考察都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但从城市旅游发生的角度考察,城市扮演着客源地、目的地与集散地的角色,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有中转功能,因而使用集散地比中转地更为合适[1],所以基于该角度可以认为城市旅游地功能相应的由客源地功能、目的地功能和集散地功能三部分构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图1)。

集散地功能是城市自身客源地功能和目的地功能实现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之间旅游活动发生的基础,而客源地功能和目的地功能则是集散地功能持续增强的保障;

客源地功能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消费游客群体,是目的地功能增强的基本动力要素;

目的地功能是城市旅游发展寻求的根本功能,只有目的地功能不断增强,城市旅游实力才得以不断提升;

可见,集散地功能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客源地功能是动力,目的地功能是根本。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使城市自身旅游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同时也使城市之间相互连结,形成旅游网络,实现旅游流的跨区域移动,从而进一步演化出洛曼和皮尔斯提到的各种节点功能(图2)。

(二)旅游地功能强度

为了反映城市旅游地功能的强弱,引入旅游地功能强度的概念,即城市作为旅游地在旅游活动中所起作用和发挥效能的大小[1]。

旅游地功能强度越大表明城市的旅游地功能属性越突出,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大。

旅游竞争力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与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旅游地功能强度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前者的增强有利于后者的提升;

区别在于两者的评价视角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基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反映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而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则是从城市功能论的角度出发,基于旅游发生的角度对旅游地功能进行类型划分,测度城市在区域旅游活动中所起作用和发挥效能的大小。

(三)研究意义

研究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城市旅游地功能研究是城市研究与旅游研究的结合,创新性的从城市功能论的角度对城市旅游进行定量评价,是对城市旅游研究的丰富与完善,同时也是对城市职能研究的进一步细化;

在实践上,则有助于城市认清功能优势,科学评估城市功能转型发展的阶段和趋势。

三、旅游地功能强度的综合测度

(一)研究案例与数据来源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城市旅游发展成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其他旅游城市的发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参考性和对比性。

基于此,选择上海作为研究案例。

为了揭示上海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地功能强度的演变规律,在时序上选取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上海旅游统计》。

其中,高等级旅游资源、旅游接待总人次采集于《上海旅游统计》;

入境游客规模及停留天数、城镇居民出游率来自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机场旅客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来自于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其余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上海统计年鉴》。

高等级旅游资源是指4A和5A级景区,因从2001年开始评定4A级景区,所以2000年的高等级旅游资源数量实为2001年数据。

(二)指标体系建构

基于对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的认知,借鉴城市旅游竞争力[9-10]、城市居民出游潜力[2]等指标体系,遵循指标选取的针对性、层次性与数据可获取性原则,依据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的职能属性,建构测度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的指标体系(表1)。

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出游潜力,出境旅游人数和城镇居民国内出游率代表了城市居民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实际状况。

高等级旅游资源数量反映了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潜力,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目的地的发展现状,入境游客规模及停留天数综合性的反映了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程度。

公路客运量、铁路客运量主要反映城市对于近中途旅客的集散能力,机场旅客吞吐量以及飞机起降架次反映城市对于中远程旅客的集散能力,由于当前我国旅游统计的不完善,缺乏专门针对游客的此类统计,尽管这些指标中包括了一些非旅游人士,但作为反映城市集散功能的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近似反映城市作为旅游地所发挥的集散功能大小。

(三)测度方法及结果

四、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变化

(一)总体功能强度变化

2000年以来,上海不断深化都市旅游理念,提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尽管受到“非典”、金融危机以及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综合影响,但总体看来,上海市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旅游地功能日益突出。

旅游接待总人次从2000年的6614.6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314.28万人,旅游总收入相应从908.53亿元增长到2956.53亿元,二者均增长了3倍多;

旅游地功能强度显著增强,从2000年的0.300增长到2010年的0.936,年均增长0.058(表2)。

上海市旅游地总体功能强度表现出波动增长的特征。

2004年城镇居民出游率极高,使旅游地功能强度在2004年达到一个相对高点0.620;

2005年出游率骤降,旅游地功能强度也相应下降;

而后一直处于攀升状态。

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上海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显著提升,较2009年增加了0.184(表2)。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旅游地功能强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旅游地的多种功能,其中,尽管受到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除了2009年增速有所减缓外,都并未导致旅游地功能强度的明显减弱。

(二)子功能强度变化

1.客源地功能强度

上海市客源地功能强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106增长到2010年的0.287,在三者中增长最快,年均增长0.026,与总体旅游地功能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客源地功能强度对总体旅游地功能强度的影响较大。

其中2003年的“非典”对居民旅游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并未影响到上海居民的出游热情,该年上海城镇居民国内出游率达到了266%是2002年的2.83倍;

到了2004年,居民出游热情在经历2003年的“压抑”后出现高涨,导致2004年城镇居民出游率再度升高,达到370.8%,从而将2004年的客源地功能强度推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值,达到0.264,2005年之后开始逐步上升(图3)。

城市居民具有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居民出游意愿强烈,是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动力,而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城市居民出游频繁,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之一,客源地功能突出。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10年来,反映城镇居民出行的相关指标也在不断优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加,城镇居民出游率也在波动中逐步上升(图3)。

2.目的地功能强度

目的地功能强度从2000年的0.100增长到2010年的0.318,增长近3.2倍,在三种功能强度中增速位居第二,总体呈上升趋势,仅个别年份有所波动。

2003年受“非典”影响,目的地功能强度较2002年有所减弱;

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目的地功能强度增速较2007年有所减缓;

世博会的举办,使上海市2010年的目的地功能强度显著增强(图4),与其他两种功能强度相比,增长最为突出,可以看出大型事件对目的地功能强度的提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总体来看,目的地功能强度的变化较好的反映了实际情况,测度较为合理。

上海市旅游目的地功能的显著增强与其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不断创新的旅游产品以及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密切相关。

高等级旅游资源从2001年的6处发展到2010年的28处(5A级景区3处),成为上海旅游目的地功能强度提升的基础;

商务会展、创意旅游、虚拟旅游等旅游形式不断呈现,节赛事活动频繁,成为目的地功能强度提升的持续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