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6583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后答题Word格式.docx

(3)瑞典得到了波米瑞尼亚等地,从而控制了德意志三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

即瑞典控制了波罗地海与北海沿岸。

(4)法国与瑞典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候干涉德意志事务。

(5)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的主权,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

(6)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

同时,在帝国法庭上,天主教与新教的法官应人数相等。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其签订不但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拥有一批实力不等却相互制约的国家,注定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国际结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性质是各国相互妥协而建立国际格局,特点是不稳定,从而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在于: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际关系

(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际关系实际上是法国与反法同盟之间的对抗关系。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口号很快席卷了整个欧洲,震惊了欧洲各国,于是欧洲封建专制国家迅速结成反法同盟积极进攻法国,企图扑灭这场资产阶级革命。

1792年普鲁士和奥地利首先结成同盟进攻法国,普奥联军在瓦尔密被法军打败,这使一贯主张实行传统政策的英国下定决心直接干涉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1793年英国首相庇特策动成立了第一个反法同盟,由英、普、奥、西班牙、荷兰等多国组成。

反法同盟进攻法国,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取代了吉伦特派执政,扭转了不利于法国的战场形势。

1794年7月法国发生了热月政变。

热月党人与普鲁士和西班牙分别签订了巴塞尔和约,普西两国退出了反法战争,法国集中力量同英国、奥利斯和撒丁作战,从而粉碎了反法同盟的第一次进攻。

(2)1799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俄国加入反法同盟,俄奥联军在意大利打退了法军。

面对反法同盟的积极进攻,热月党人显得无能为力,法国再次发生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执政,法国开始了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利用俄国与英国在马耳他岛的矛盾来挑拨俄英关系,促成了俄国对英国的武装中立,反法同盟失去的两个主要国家而变得无力反法,1801年奥地利与法国签订了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宣告失败。

1802年英、法、西班牙、荷兰等国签订了亚眠和约,但是拿破仑并没有遵守该条约,在签约不久就吞并了庇蒙特和厄尔巴岛,侵入瑞士,并将势力延伸到德意志,这促使1805年英俄两国签订同盟条约,旨在建立第三次反法同盟。

同年12月,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争中大胜奥俄联军,拿破仑与奥地利签订普雷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同盟又宣告失败。

普雷斯堡和约签订后,英国又策动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俄国、瑞典和普鲁士参加了同盟。

拿破仑又一次粉碎了这个脆弱的同盟。

拿破仑在与反法同盟的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拿破仑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形势下,1807年法国与俄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法国同意俄国对土耳其领土的一些要求,俄国同意帮助法国,参加反英的大陆封锁。

拿破仑在外交活动中获得的一个个胜利,促使其有了称霸欧洲的野心。

实行传统政策的英国不允许欧洲大陆上任何一强独霸欧洲,1809年,英国组织了第五次反法同盟。

1812年拿破仑粉碎了第五次反法同盟,在胜利的驱使下拿破仑开始进攻俄国,从而激怒了俄国,俄国联合普鲁士、英国和瑞典建立了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这一次没能阻挡反法联军的进攻,1814年3月1日,英、俄、普、奥驶过在法国城市肖蒙签订了肖蒙条约。

3月底,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4年9月维也纳和会召开,会上列强发生严重分歧,致使拿破仑于1815年逃出厄尔巴岛,集结旧部发动了“百日政变”,英俄普奥立即建立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的军队。

法国改变欧洲版图称霸欧洲的野心被彻底粉碎。

第二章:

19世纪国际关系

(1)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1)1814年9月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长达10个月之久的维也纳会议。

除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大国们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相互妥协达成协议,于1815年6月通过了“最后议定书”,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

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

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

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

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

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

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

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到22州。

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

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

它还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

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

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

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

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

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

⑧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

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

⑨会议解决了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

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2)欧洲各国通过这次维也纳会议确立了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因此,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大国们妥协退让的产物,具有不平衡的特点,该体系中矛盾重重,尽管大国后来极力维护这一体系,可它还是没能阻挡住波澜壮阔的欧洲革命的冲击,1848年维也纳体系瓦解。

(2)普法战争背景、进程与结果

(1)19世纪上半期的德意志是一个十分松散的联邦,由十几个大小国家组成,其中较为强大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1861年意大利的统一给德意志诸国,尤其是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北方诸国以很大的影响,北方诸国要求统一的愿望十分强烈。

1861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即位,启用俾斯麦为宰相,开始致力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普奥军队战胜丹麦军队,取得了胜利。

1866年6月普鲁士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战争持续了七个星期,普军在萨多瓦大败奥军。

8月23日,普奥签订了布拉格条约,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归法国所有,奥地利同意在美因河以北成立一个德意志国家联邦。

1867年北方德意志联邦正式成立,德意志北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2)一个趋于统一的德意志就要崛起,法国感到了来自德意志的真正威胁,阻止德国统一成为法国的主要外交目标。

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进行军队建设,增强军队战斗力。

借助西班牙王室发动政变之机,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

法军面对经过改造和屡次炮火洗礼的普鲁士军队显得一点战斗力都没有,1870年9月2日,在色当一役中,法军大败,统帅成为俘虏。

(3)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获胜。

1871年5月10日,德意志与法国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法国向德国赔偿50亿法郎,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

俾斯麦通过战争手段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德意志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3)俾斯麦外交体系形成与解体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以后,德意志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向欧洲强国迈进。

普法战争中法国遭到普鲁士的沉重打击,战败割地赔款,实力受损。

(1)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德意志外交政策把孤立法国作为其首要目标。

为此,俾斯麦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在1873年10月促成俄奥德三国订立协议,史称“三皇同盟”。

但是三皇同盟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外部有英法等国的猜忌,内部矛盾重重。

1874年“东方问题”的出现并激化,恶化了俄奥的同盟关系。

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召开,俾斯麦企图利用柏林会议促成柏林成为欧洲事务的中心,进一步孤立法国,于是充当起调停欧洲其他列强矛盾的角色。

然而,聪明的英国人却借这次柏林会议和德国人调停的机会沉重地打击了俄国人,俄国外交在柏林会议上的失败使俄德关系迅速恶化,三皇同盟分崩离析。

俄奥、俄德关系恶化,俾斯麦开始考虑与奥匈结盟,就在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辞职的前期,于1879年促成了俄奥军事同盟的建立。

但是俄奥同盟的建立没有给俾斯麦带来安全感,为了防止法俄结盟,俾斯麦积极接触俄国,要求与俄国进行谈判,征得俄方同意,俾斯麦把奥匈拉进了谈判的行列。

奥匈原本打算联英或联俄,但是英国自由党格拉斯顿取代保守党狄斯累里组阁,其在“东方问题”的立场是绝对不支持土耳其,不与奥匈结盟,摆在奥匈面前的就只有联俄,于是接受俾斯麦的建议参加了与俄国的谈判。

三国于1881年6月18日在柏林签订协定,恢复了1873年的三皇同盟关系。

德奥军事同盟以及俄奥俄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的外交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为了巩固这个新建立起来的外交体系,俾斯麦开始将注意力移向南方国家—意大利。

1870年的普法战争,意大利从中受益,得到了罗马,并以罗马为首都实现了国家统一,统一以后的意大利在外交活动中没有作为。

十九世纪的后半期列强纷纷向经济落后地区扩张,意大利也不例外,将北非的突尼斯列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可是法国想染指突尼斯,与意大利发生矛盾。

1881年法国出兵占领突尼斯,法意矛盾尖锐起来,在外意大利一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与此同时,国内的教皇领地问题也困扰意大利,为了摆脱困境,意大利开始向外寻找盟友。

于是便伸手接过俾斯麦递来的外交“橄榄枝”,俾斯麦在向意大利示好的同时,也积极向奥匈施加压力,要求奥匈采取与德同样的外交政策,即与意大利结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在维也纳成立,意大利政府在三国同盟签字以后立即发表声明,所签条约在任何时候“都不得认为是针对英国的”。

不与英国为敌是意大利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特别提出的是1881年6月28日,奥匈与塞尔维亚签订了奥塞条约,1883年10月30日奥罗条约签订,这两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俾斯麦外交体系扩大。

三皇同盟和三国同盟构成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重要基础。

(3)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大国外交活动频繁。

1887年是俾斯麦外交活动重要的一年。

1887年2月12日,英意奥三国订立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

2月20日,到期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续订。

6月28日德俄签订了“再保险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