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6283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DOCWord下载.docx

四、“冬病”的病因

•贪凉

•饮冷

•晚睡

•缺少运动

*夏季是最容易导致冬病的季节

五、何为“夏治”

•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以达到扶元正本的目的。

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达到冬季减少某些疾病发生或复发,乃至不再复发的目的。

六、源流

源于《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

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

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

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清·

张志聪注: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

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清·

张介宾:

“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七、“冬病夏治”的中医机制

“冬病夏治”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季节摄生”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

其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八、“冬病夏治”常用方法

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拔罐等数十种方法

三伏贴(天灸)贴药

选择“三伏天”原因

三伏天: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

郊祀志注》中说:

“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

火克金,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三伏天”的计算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公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

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2014年三伏天

•7月18日—庚寅日(初伏)

•7月28日—庚子日(中伏)

•8月7日——立秋

•8月7日—庚戌日(末伏)

•末伏第10日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天灸疗法历史

天灸方主要组成

•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

“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

•白芥子----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

•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

•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

•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

•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

如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适应病症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药物分析

白芥子

•味辛,性温。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黑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

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

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细辛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宣肺蠲饮。

•抗炎,可抑制炎性反应过程的渗出、白细胞游走及肉芽组织增生;

抗变态反应,可使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释放减少40%以上;

细辛挥发油、细辛醚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产生平喘作用,细辛挥发油可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细辛醚有一定祛痰作用。

延胡索

•辛,苦,温。

活血,利气,止痛。

•主要成份是生物碱,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甘遂

•苦,寒,有毒。

泻水逐饮,驱顽痰。

生姜

•辛、微温。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抗炎作用。

洋金花

•味辛,性温;

有毒。

平喘止咳,镇痛,解痉。

•含多种莨菪烷类生物碱,以东莨菪碱含量较高,莨菪碱少量。

可用于紧急治疗哮喘持续期。

•辛,温,有小毒。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降逆止呕。

•镇咳作用,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药物制备

•药物的制备方法:

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

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

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

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时间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贴药时间:

皮肤耐受程度为指标,根据个体差异掌握时间,成人一般贴4-6小时为宜,小儿酌减。

2.凡易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贴药后密切观察皮肤,如发生局部不适,及时除去药物。

3.贴药后皮肤有热感、红晕等均属正常现象,如时间过长起水泡,可在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头将水泡挑破,排出水液后涂上龙胆紫,覆盖消毒沙布,防止感染。

4.贴药当天禁食生冷和辛辣之品,三天内忌食虾蟹、牛肉、鹅鸭、花生、芋头及蛋类食物,贴药的部位十小时内不宜着冷水,也不可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物品擦洗,可用温水洗澡。

皮肤反应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灸法,因为当时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

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

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

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我院三伏贴主要药物组成

•我院主方:

延胡索、炒白芥子、细辛、甘遂、生姜汁、麝香。

•阳虚型:

吴茱萸---辛苦热,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泻,助阳止泻。

•肉桂----辛甘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过敏性鼻炎:

白芷—辛温,通鼻窍。

•消化系统:

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妇科:

吴茱萸---温阳散寒,理气止疼

•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疗效观察

穴位贴敷通过多年的应用、观察来看,其疗效主要是一种治未病的疗效。

它不是治哮喘和鼻炎本身,而是夏天贴了以后,预防冬天的时候不去发作。

因为这些病的发作往往跟上呼吸道的感染有关系,而这种方法用了以后,可以使人体的抵抗力增强,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次数就减少了,或者感染的程度就减轻了。

因此它的疗效在于夏天贴了以后冬天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减少了,所以疾病的发作可能就减少了。

病例介绍

•赵某男19岁因患慢性过敏性鼻炎2年余,来我院行三伏贴贴敷治疗。

刻诊:

平时体弱多病,经常感冒,每遇寒冷或粉尘即出现鼻痒、鼻塞流涕、流眼泪、咽喉发痒、甚则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症状。

经多方治疗均收效甚微,痛苦万分。

经我院医生详细诊断辨证为肺脾气虚,风痰扰肺。

给予鼻炎1号方贴敷于风门、肺俞、脾俞三穴,贴敷时间3小时。

第二天患者出现咳吐大量痰液反应,三天后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好转,贴敷2年鼻炎完全治愈,随访至今体质明显增强,鼻炎从未复发。

王某男77岁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11年,多年来每到冬季咳喘反复发作,严重时需要住院治疗,前年12月份发作后心衰严重加重,在抢救室治疗6天才转危为安。

去年夏天贴敷三伏贴一疗程,冬季发病次数明显减少,症状亦明显减轻,其平时服用的平喘药和强心药的用量也减少了很多,体能恢复大大加强。

作用机理

•可能通过调整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抑制性T细胞数目减少,辅助性T细胞功能过度活跃,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