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第三课时 人教版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第三课时 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第三课时 人教版Word下载.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也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对战争的直接感应,然而没有叫喊,只有一种静静的叙述,着眼的是落在农民头上的忧患,到未了才随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断言而变得高昂。
这句话也是诗中几次重现的迭句,显示了穆旦对诗的形式的关注:
即便在惠特曼式的滔滔长句中他也是要保持完整的结构的。
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
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繁复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扭结,部分诗几乎是喊出来的,他的诗扭曲、多节,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
他智力的意志又使得诗篇得到艺术的和谐。
在穆旦最好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情理的交合,一种在概念间抒情的完美,二种庄严、热烈得冷漠的赤诚,一种苦味、永恒和亲切的混合,一种空前深刻的生活感……这些都使他的诗与别人的诗判然有别。
附1:
《赞美》板书设计
1.我坚忍地承受灾难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
我深情地拥抱人民感应着战争的冷酷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
难而哀哭,博爱是诗山河,人民在等待一
人的本能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附2:
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诗鉴赏辞典》
2.余世存《穆旦现象的意义》
3.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选自《中楼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3中国当代诗三首
【背景材料】
一、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创作史上比较繁荣的时期,除“归来”诗人群重放光彩外,“朦胧诗”也成为一股潮流,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它的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80年代中期以后,“新生代诗人”的创作兴盛,汇成了一股朦胧诗后的新诗潮,试图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其重要特征。
二、郑愁予传奇(杨牧)
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
有经验的人一定同意,愁予的诗最难英译,例如: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郑愁予的节奏是中国的,非英语节奏所能替代。
长句如“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讲求的是单音节语字结合排比的“顿”的效果,并以音响的延伸暗示意义,季节漫长,等候亦乎漫长,莲花的开落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
愁予深知形式“决定”内容的奥妙,这种技巧是新诗的专利,古典格律诗无之,除非狂放如李白,或可偶尔为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们一口气读完,也颇能体会到黄河之水的源远流长。
可惜新诗人多不甚了了,忽略了他们专利的技巧,刻意在“图画诗”“投射诗”里捡拾西洋人的牙慧,这是非常可怪的现象。
五十年来,能在这方面积极尝试的前辈诗人中以徐志摩为最特出,《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的肃穆圆满,绝大部分是以段落的拉长变化表现出来的,徐志摩六次复沓“有如在……”的结构,把读者带人他创造的六种世界里,接着高声呼道:
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平凡的口语道白化为最动人心弦的诗句。
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愁予的“中国”文字美惟有在原文中看得出来。
语言组织的差异,使英文翻译万分困难。
《错误》诗中首二行低二格排列,其第一行短促,暗示过客之匆匆,这是愁予诗的特殊情绪,潇洒的,不羁的心怀,《情妇》《客来小城》《赋别》《窗外的女奴》,和对照的《晨》及《下午》都是这种浪子意识的变奏。
新诗运动以来,愁予是最能把握这个题材的诗人。
五十年代末期的辛笛稍稍触及,如《弦梦》《夜别》和《流浪人语》,但辛笛误在太露痕迹,且语言有过分欧化之嫌:
流浪二十年我回来了
挺起胸来走在大街上
我高兴地与每一个公民分取阳光想和他们握乎
可是待我在公园里静静地坐了下来
一整天眼前越看越是陌生
我错疑若不是新从地球外的世界来
必是已然写入了历史
小镇不是给不生根的人住的
那么我还不想自杀就只有再去流浪
(辛笛《流浪人语》)
熟悉《手掌集》的人定会发现愁予和辛笛的血缘关系,五十年代之末期见证诗发展的断裂,愁予是辛笛的延伸和扩大,超过了辛笛。
以《流浪人语》而言,辛笛之第三行,也颇得形式技巧的奥义,一种气极败坏的感觉凌乎兴奋的语调。
在这一方面,辛笛也是新诗发展正统里的一座里程碑。
论杨唤者,已因杨唤之过分貌似绿原而失望。
在杨唤,绿原之间,我们不能不讳言前者之抄袭后者;
但在愁予,辛笛之间,我们必须指出,愁予仿佛少陵,辛笛譬如庾信。
愁予的成就是他继承辛笛之将绝,为1950年以后的中国诗开创新局面。
《错误》的中国句法亦见于其他。
诗之忽然展开,以最传统的意象拨见最现代的敏感:
“东风”与“柳絮”之陈腐,因“不来”“不飞”的定型变化而新奇。
心如小城也并不惊人,但接着一句无可回换的“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使愁予赫然站在中国诗传统的高处。
“青石的街道向晚”绝不是“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以饱和的音响收煞,后者文法完整,但失去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
诗人的观察往往是平凡的,合乎自然的运行,文法家以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诗人以时间的邅递秩序为基准,见青石街道渐渐“向晚”,揭起一幅寂寞小城的暮景,意象转变:
“紧掩”对“向晚”,但并非骈偶的烂调,因为愁予不换主词,只在形容词片语中缓缓变奏,这是中国诗传统里的技巧革命。
痖弦的《印度》亦富于相似的趣味:
到仓房去,睡在麦子上感觉收获的香味
到恒河去,去呼唤南风喂饱蝴蝶帆
大凡优秀的诗人,莫不善于扭曲词性以应万物的自然。
所谓比喻的设想,常常是主观而怪异的。
优秀的诗人使读者不以怪异为可憎,反而在惊骇中获得喜悦。
杜甫“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或“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都是例子。
有时我们也可以在小说家的笔触下看到相似的技巧。
川端康成《雪国》之结尾处,岛村想到就要回到妻子那边了,但想到驹子,不禁“观望着自己的寂寞”:
有如谛听着飘落在自己心里的雪花,岛村听着驹子碰撞在空虚的墙壁上那种近乎回声的余音……岛村倚靠在雪季将临的火盆上,想着这次回东京以后,短时间内恐怕无法再到这个温泉乡来了,忽然听到客店主人特别拿出来给他用的那只京城产的老铁壶里发出柔和的水沸声。
铁壶上精巧的镶嵌着银饰的花鸟。
水沸有双重声音,可以分得出远的和近的。
就好像比远处沸声还要稍远的那边,不停的响着一串小小的铃铛。
岛村把耳朵’凑过去聆听着那串铃声。
无意中他看到驹子一双小小的脚,踩着与铃声缓急相仿佛的碎步,从远远的,铃声响着不止的那边走来……
(刘慕沙译)
这一系列的比喻,彼此并无必然性,“自己心里的雪花”是无声的,但岛村谛听着,其实他听到的是近乎回声的另外一种声音,驹子碰撞在空虚的墙壁上发出的余音。
老铁壶的水沸声更远处是一串铃铛,岛村仔细去听,却“看”到一双小小的脚配合着铃声向他走来。
“岛村吃了一惊,心想,事到如今,不能不离开这儿了。
”在西方,有些学者称这类比喻法为“不切题的明喻”(irrelevantsimile),由来甚古,荷马之形容标枪战便是此技巧的原始。
希腊人和特洛人掷标枪作战,荷马说,标枪在天上飞,如雪花飘舞,接着他的想像让“雪花”意象所引导,脱轨而出开始描写雪花飘落山涧,平原,溪畔,那种纯粹无声的美。
读者的判断力往往是脆弱的,刹那之间,为诗人的幻想所说明,并不追究标枪战的经过,反而在雪花的描绘里得到诗的满足。
在这个情形下,你的心一时“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一时又“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二者之间,小大互喻,其“不切题”明白可见,但经过“向晚”意象过程的读者并不追究抗议,诗之催眠力多少便是如此了,而愁予是这种技巧的能手。
再者,你的心初“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又“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则“如”之明喻转进为“是”之隐喻,一方面指出诗中人物的认知过程,于数行之间,跌宕起伏,一方面又在对偶句法里用功,所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正好为下一段起句的隐喻预备了呼之即出的下联:
二联之间空了一格,故末段仅此二行。
于紧张的意义发展中空一格,往往是为了在思维上表示一沉重的“顿”,暗指此过程的领略极有待意识的转承。
“美丽的错误”是抽象的,原来是“达达的马蹄”驰过紧掩的“小小的窗扉”。
窗里人怦然心动,以为我是归人,其实我“是个过客”。
这就是美丽的错误!
翻译愁予的诗,至此不能不掷笔浩叹。
“达达的马蹄”一如“叮叮的耳环”(《如雾起时》),又如“叮叮有声的陶瓶”(《天窗》)在修辞学上属于拟声法(onomatopoeia)。
拟声法初看易译,实则最为危险。
一文化传统之约定以“达达”形容马蹄声,是有其特殊理由的。
诗人从之,其心中所蓄意引发的联想亦繁复丰富,非另一文字遽尔所能替代表达。
“马鸣风‘萧萧”’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之于“风‘萧萧’兮易水寒”或可迂回说明“达达”的马蹄在中国读者心中所点发的联想,转译他文,随即消逝。
“归人”“过客”亦复如此,犹有过之。
“风雪夜归人”,“五湖烟月引归人”之于前者。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或“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之于后者,都不是平凡英语句式所能完全表达。
愁予用语之丰富内容大略如此,字句多有来历,来历复又多义。
读愁予新诗,先觉得并不稀奇,因为“前人早已道过”,却又万分稀奇,因为“先得我心”,他能化腐朽为神奇,在平凡的字面上敷铺不平凡的联想,始者以为他只囿于中国传统,终者见其普遍性长久性。
质而言之,诗的普遍性总非以地域性为起点不可。
外国读者应习中国传统诗以解中国现代诗;
中国诗人不可断卖中国传统,扭曲现代面貌以迎合外国读者。
岛村在铁水壶里听到更远的细微的铃声,听到驹子的脚步声,有一天,西方的读者也在铁水壶里听到那铃声,那渐近的脚步声。
川端康成的日本风格或可以让我们的现代诗人做一个推演的参考。
(节选自《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的是热爱祖国这个古老的话题。
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就这一点来说,舒婷此诗是与传统一脉相承的。
但抒发悲哀低沉之情只限于诗的第一、二节,第三、四节则是抒发欣喜高昂之情。
诗意跳跃如此之大,大悲大喜,情绪几乎是相反的。
之所以能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中,不联系历史背景是无法理解的。
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是密切相联的,诗人从生活中捕捉到平凡而有特征的物象,把祖国和个人之间的血肉联系艺术地揭示出来。
四、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
他以创作长诗(诗剧)为目标,也写了大量的抒情短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的生命中两难的心境。
【示范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