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5841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涵义:

(1)市场机制可以起作用,但难以优化资源配置。

如:

外部效应;

垄断;

(2)市场机制完全无能为力。

提供公共产品.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也称为外溢性,是指社会生活中某一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带来的非其他经济主体所能决定或控制的影响。

也可以解释为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完全成本效益内在化的条件无法充分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出现损失。

(2)公共物品

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使得其市场定价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或者说是不可能的。

在一般情况下,市场更适合私产品的提供,而政府则应主要从事公共产品的提供。

(3)垄断

垄断包括了自然垄断和政府垄断。

垄断的存在会破坏市场的竞争,损失了市场效率。

(4)信息不对称

指的是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

结果会造成有行无市或即使有市场但易产生欺诈行为。

(5)收入分配不公平

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分配不公可能损及社会和政局的稳定。

(6)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稳定包括: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市场经济缺少协调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机制,一般认为,无须动用大量经济资源,政府的稳定政策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么?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而对公平的理解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经济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财政关注的主要是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的衡量标准:

基尼系数。

(二)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这里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如间接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遗产税等。

4.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补贴等,使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可以称为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

是指利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活动纠正市场失灵,进而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均衡,促进社会再生产协调运行。

(二)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

通过灵活运用紧缩财政政策和扩张财政政策,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变动支出和税收,这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概念】免费搭车;

公共生产;

公共定价 

免费搭车:

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某种公共产品的行为。

公共生产:

是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生产有形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国有工商企业(狭义);

公共生产(广义)

          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国家机关、公安、司法、国防和事业单位。

公共定价:

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1.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1、非排他性:

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

特点:

效用不可分割;

受益不可拒绝;

无法阻止拒绝付款的人参与消费或即使技术上可以阻止他人参与消费但阻止代价昂贵。

如治安、国防、公共卫生、公园等

2、非竞争性:

指新增消费者消费某产品并不影响原有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

生产成本固定;

拥挤之前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增加一个消费者无需额外再增加新的公共物品的数量;

消费是无对抗性的。

如道路、桥梁、义务教育等。

3、对公共产品的进一步理解

即便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他们对这种消费的评价也未必一致。

例如国防,担心外来威胁者对国防的估值比其他人高

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商业信用;

分配公平;

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试解释其理由。

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即新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无法按边际成本定价,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过高,消费者不会自愿购买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现象。

(免费搭车行为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3.简述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P=AC)

(1)概念: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优缺点:

在成本递减行业,因未能实现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故存在效率损失,但企业可收支平衡。

(3)平均成本定价法适用于垄断生产(不含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如邮政、烟草、盐业等

2、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使用费)

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

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

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如通讯费)

具有“以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性质”

是价格管制行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适用于自然垄断产品,如自来水、煤气、有线电视等,存在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3、负荷定价法(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价格)

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收费最高;

在需求处于低谷时,收费最低。

可以平衡需求状况。

(如居民用电南京市:

上午8:

00-21:

000.55元/千瓦时

21:

00-次日8:

000.3元/千瓦时)

负荷定价法适用于一些容量有限、需求季节性强的拥挤性产品定价,如电力、煤气等。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概念】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购买性支出:

又叫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政府投资所需的各种商品或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

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是指GDP一定幅度的增长所引起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的大小。

财政支出弹性=某个时期财政支出的增幅(%)/同一时期GDP的增幅(%)。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

财政(或公共)支出一般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在增加的GDP额中有多少用于增加政府的财政(公共)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GDP增加额)×

100%

1.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情况。

1、传统划分方法

(1)经济建设支出。

(2)社会文教支出。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国债利息支出。

(6)其它支出。

2、现行做法

(1)维持性支出:

指政府为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的支出。

包括行政管理费和国防安全支出等。

(2)经济性支出:

政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维持经济稳定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应用性科研支出、对生产和生活的补助等。

(3)社会性支出:

指政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福利而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

包括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2.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情况。

1.划分标准:

按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

2.定义

3.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政府活动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

1、政治因素--随市场发展,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引起对法律、融资、信息等的需求。

2、经济因素--工业化--都市化,出现“拥挤效应”,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

其他因素--教育、文化、保健等公共支出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导致政府活动范围扩张,财政支出比率提高。

4.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

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然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比较高。

2、经济体制改革后,为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性,政府实行放权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增长放慢,财政支出相应减少,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逐年下降。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GDP加快增长,财政支出也逐渐增加,其占GDP的比重也开始上升。

5.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核心是什么?

社会保险(核心)

6.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

2.“内在稳定器”作用;

3.私人保险的局限: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及“免费搭车”问题;

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

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第四章财政收入概述

【概念】预算内收入;

预算外收入

1.预算内收入:

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

它们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的、按照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1)各项税收;

2)专项收入:

征收排污费、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

基建费、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亏损补贴:

冲减财政收入。

2.预算外收入: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

它们是不纳入国家一般预算统计的、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