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5418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Word格式.docx

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

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

2.产权和产权制度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

(1)收益分享权能;

(2)收益支配权能。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

(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

(3)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

(2)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

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

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

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1)分工

①形式:

各种社会劳动的分工;

劳动职能的分工;

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②作用:

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

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

③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

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

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2)协作

①含义:

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②协作的优越性:

协作能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

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协作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

③协作的负效应:

集体成员偷懒。

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

(3)机器大生产

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②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③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3.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科技革命的前景和可能带给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影响至今还很难全面准确地估计,但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肯定将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

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

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当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①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②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③两者的关系

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

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2)制度创新

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

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3)制度均衡

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

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

1.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2.生产关系

3.所有制

4.所有权

5.产权

6.产权制度

7.生产方式

8.经济制度

9.经济体制

10.制度创新

二、问答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参考答案

1.生产力

答:

生产力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运用和改造生产资料所形成的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另—个方面为生产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体现着社会的人影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生产力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劳动者起着启动者、调整者、控制者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要素的作用更加突出。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充当人的劳动的传导体,生产工具是基本的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劳动对象的质量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重要的影响。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发展,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与性能,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利用数学方法,构造生产函数,可以将劳动者、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作为三个变量来测度它们对产出的影响。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所有制

所有制主要指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在生产中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性质。

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从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一种形式的公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公有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4.所有权

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