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书屋Word格式.docx
《桥上书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上书屋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建筑欣赏|字号订阅
在福建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的两个老土楼之间,有一条小渠。
清华建筑学院的教师李晓东带领他100多个学生在土楼之间架起了一个桥上的希望小学。
建筑材料是尽力从附近村庄收集的。
这个新旧交融的建筑中有两个阶梯教室和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小学,也是附近居民的公共文化场所。
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
李晓东的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溪水之上,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筒式的建筑,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形钢桥。
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溶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显得柔和而贴切。
该建筑的钢结构主要由混凝土平台所支撑,并覆盖条状木板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住宅形式,体现出客家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
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使得村庄显得安静,同时使得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
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的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设计师李晓东最初的灵感就是“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
”一个希望小学或许可以改变这一社区缺乏公共空间的现状。
引自│Icê
Blü
e│的《桥上书屋》
援建下石村的希望小学只有两个班,功能非常简单:
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
建筑师将三个功能块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
教室端头分别设计为转门和推拉门,使的教室在课余时间成为两个可以为住民服务的舞台。
放学期间村里则在此举行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
建筑连接了两座土楼,同时也重新整合了周边的空地,为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广场,广场一边是圆形的带有粗糙痕迹的土楼,另一边是精致简练的舞台,古老与现代的强烈对比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张力。
每逢傍晚和夜里,这里就聚集了村里自发活动的人群。
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学校教室,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而且为整个村带来了交流的中心。
在传统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夸大当代技术的表现,另一种是流连于怀旧的表现形式。
在桥上书屋的设计中,李晓东没有完全拘泥于当地的材料,而是在现代与怀旧间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表现形式。
整个建筑采取钢桁架结构,桁架内部的整体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室用途,两个教室中间设置公共空间。
教室外侧设置走道,在教室和表皮之间增加一道视觉通廊。
外表面采用10×
15@20的木条格栅,用钢龙骨固定。
如薄纱一般的表皮处理使室内的视线与行人之间不发生干扰,同时远处溪水的风景又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
下部用钢丝悬吊过河的公共桥梁,桥梁为Z字折线形,避开对两个端头广场的空间冲突,刻意避开了正对广场的方向。
设计师李晓东用朴素的建筑语言展现出一种简洁和优雅,用平实的现代技术表现出了一种古今融合的宜人氛围。
楼村落的社区空间古老而封闭,桥上书屋则打破这种封闭感,使整个社区空间产生了新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桥上书屋的设计从选址到其着眼点皆超越了小学教室的功能本身,而关注到整个村落的整体空间问题。
李晓东说:
建筑设计应有如中医的理念,调和身体系统治疗病人,而非仅仅针对疾病本身。
这一桥下书屋体现了建筑师对环境体系问题的关注。
从材料加工到施工质量,整个桥上小学的建造完成度非常高。
戏剧性的是小学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出资方准备确定投资时爆发了金融海啸,整个投资额因此减少了一半。
建筑师通过说服政府出资而获取了剩余的资金,完成了最终的建造计划。
整个计划耗资65万。
中国的农村正处于新时代建设时期。
关注新农村建设,不应止步于关注建筑本身,同时应该关注提高农村社区的空间品质,更新农村住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