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4715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Word格式.docx

在“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下,人们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是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由于末端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最佳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过程。

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循环经济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经济。

循环经济强调“环境友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中要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

3.循环经济是绿色循环型经济,它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理念,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

物质和能源在这个反馈式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持久的、最大化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循环经济是清洁节约型经济,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注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减量化,要求尽可能减少生产中的废弃物产生量,甚至实现“零排放”。

循环经济强调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开发量,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再生能力。

5.循环经济是公众经济。

首先,循环经济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问题,它将关注点放在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上,而不仅仅是少数企业或局部区域的利益。

其次,循环经济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统一,将原来外部性的问题内部化了。

更为重要的是,循环经济的整体出发点是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和保护环境,而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涉及到整体利益、人类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公众性问题。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循环经济对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其要求的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即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又称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控制方法,旨在以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要求制造商通过优化设计制造工艺等方法来减少产品的物质使用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消费中,减量化原则提倡人们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鼓励人们购买可循环使用的物品以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的产生。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

在生产中,再利用原则要求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应该具有较长的使用期,而且便于更换零部件,提倡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

在消费中,再利用原则提倡人们对产品进行持久使用,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

如果人们将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倍,那么就相应地减少了一半的资源消耗和减少了一半的废料。

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原则又称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方法,旨在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少到最小。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R原则首先要求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减少生产定量产品的能源使用量和污染产生量;

其次是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来减少产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

再次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再次成为资源,加入到经济循环中。

最后,将无法回收利用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收集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化阶段。

世界上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阶段相继完成工业化进程。

第二阶段,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电力化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电力得到广泛应用,电力、汽车、飞机、冶金、化学、石油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电子 计算机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从机械化大生产进入到自动化大生产的电子时代。

20世纪60年代,电子、宇航、原子能、高分子合成工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标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高度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第四阶段,以知识经济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国家都把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自己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广泛渗透,带动传统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触发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纠正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

着重解决工业、农业和重工业之间,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

第二阶段,由重工业化向“加工主导型”转换。

调整方向是:

增加基础产业的投入,重点解决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效率问题,加快通信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扩大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加工工业的发展,改善消费品生产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阶段,扭转产业结构“轻型化”倾向。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图使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部门之间形成平衡的比例关系;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培育与扶持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第四阶段,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带动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我国应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实施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社会经济保质保量地持续增长和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研究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循环经济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1.循环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思维和模式,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高技术产业化等有效途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结构要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应该使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后劲,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质量协调、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第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结构要能为经济腾飞提供新的空间。

应该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健康食品,为古老的第一产业带来新的腾飞机遇。

第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结构要能为国际竞争开辟新的天地。

应该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环保服务等“绿色产业”,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绿色市场”中,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显着效益。

循环经济理念的酝酿和形成是人类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认识成果,也是人类实践认识和科学技术知识高度发展的产物。

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这是因为要实现循环型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并非只控制末端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必须全面彻底地变革能源、材料、制造、建筑、农业等传统技术,以及研制开发环保、节能、节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

这些日新月异的高、新、尖技术不仅能够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和经济形态的变革,而且能够使全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显着的优化与升级,使其科学技术知识的成分不断增加。

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的、高消耗的、高污染的产业正在被现代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的、低消耗的、清洁型的产业取代。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生态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将会越来越强劲。

2.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实质上是新、老产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不断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使物质产品、信息、人力资源和资金从不可持续运行的产业领域向可持续运行的产业领域不断转移,从而能大大增长社会经济财富总量的过程。

这种过程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经济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来之所以能实现GDP的可持续增长,始终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农村和农业,同时扩大消费品工业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全国加工工业与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之间缺口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汽车、经济实用住房等新型加工业上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加快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航空航天工业等高新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