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4426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第四学期末之前),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且其中至少有一篇论文是在CSSCI(B)级或CSSCI(B)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修满所需学分。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32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研究生导师组负责制定与修改文献阅读书目,并在每届研究生录取工作结束后,将文献阅读书目发给录取的每位研究生。

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每篇文献阅读报告 

5000 

字以上)。

4.培养计划要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导师必须在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指导研究生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

在第一学期内指导研究生制定出论文研究计划。

5.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时

学分

备注

公共基础课

100020001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

秋季

60

3

硕士生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

100020001002x

基础外国语

春季

80

4

学科

基础课

128020302001

教育学原理

秋季Ⅰ

40

2

硕士生需至少选择3门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中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

128020302002

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方法

128020302003

教学设计与教学开发

春季Ⅱ

128020302004

远程教育研究

专业

主干课

128020303001

学习心理学

必修课程

128020303002

教育技术学专题研究

秋季Ⅲ

128020303003

虚拟学习环境建构

发展

方向课

128020304001

教育统计与SPSS软件

硕士生至少需要选修4门8学分的课程

128020304002

媒体文化研究

128020304003

教育哲学

128020304004

外国教育问题研究

128020304005

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

128020304006

教育社会学

128020304007

教育信息处理

128020304008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

128020304009

数字媒体应用研究

128020304010

数字媒体影视制作研究

128020304011

教育资源建设与标准

128020304012

多媒体网络技术

128020304013

媒体与学习研究

注:

1.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指导跨院校或跨学科选修发展相关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2.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 

2-3 

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教学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科基础课中至少有一门课程为闭卷考试。

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专业方向课以“考试”或“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具体设置)。

4.必修环节(文献阅读 

1学分)

硕士研究生需要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PPT 

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

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

硕士研究生需要在第二学期期末上交两篇文献阅读报告(每一篇5000字以上)。

完成发表(PPT报告)与文本报告后,记1学分。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须进行以下环节:

1.论文研究计划

导师必须在研究生入学后一学期内与研究生共同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并按该计划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3学期末或第4学期初(符合提前毕业要求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3学期初),第一次开题未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可于第5学期初进行第二次开题。

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开题报告通过后,要定期向导师作论文进展报告,以便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每位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报告不得低于2次,具体时间、形式和范围,可以由导师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末之前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硕士研究生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

但两次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5.论文发表

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

以上各环节合格后,共记4学分(含开题报告1学分)。

七、实践活动

1.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复杂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硕士研究生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由导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育技术实践情况进行考查。

3.引导硕士研究生参加导师或导师组的科研课题研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八、教育技术学专业经典文献目录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施良方,崔允郭.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4.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阎力(译).学校中的多元智能[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霍力岩,房阳洋(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徐蕴,张军华(译).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M].北京:

8.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美]WalterDick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影印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4.[美]RobertHeinich等著.教学媒体与技术(第七版影印版)[M].北京:

15.[美]约翰·

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

校[M].上海:

16.武法提著.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英]约翰·

丹尼尔,丁兴富译.巨型大学与知识媒体——高等教育的技术战略[M].上海:

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

18.RobertReiser&

JohnV.Dempsey.TrendsandIssuesinInstructionalDesignand

Technology[M].PrenticeHallPTR,2002

19.赵勇.传统与创新-----教育与技术关系漫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丁新.国际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1.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2.[美]基更.远程教育理论原理[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3.Curren,R.PhilosophyofEducation[M].BlackwellPublishing,2007

24.Corson,D.EducationforWork[M].LongdunnPressLtd,1991

25.Feldman,R.S.TheSocialPsychologyofEducat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