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与创新教案全Word文件下载.docx
《社会管理与创新教案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管理与创新教案全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服务型:
“管理就是服务”
3、超前性
四、国外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
1、分权化
2、多元化
3、市场化
4、民主化
第四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一、背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期
1、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
2、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
3、社会秩序和稳定状况堪忧、治安形势严峻、贪污腐败蔓延
二、重要性和紧迫性
1、重要性:
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提高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2、紧迫性
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的要求
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增多的要求
思想观念的变化
维稳形势严峻、任务加重
第二章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新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及其形成过程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12月,胡总指出,要全面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2005年2月,胡总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起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强调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了正式确认,列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专题,对社会建设全面部署,标志着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正式形成。
二、新时期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重要文献
新时期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有两个重要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
一个讲话精神:
2011年胡锦涛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专题讲话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基本框架
十七大: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1、党委领导:
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就是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科学判断形势,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
2、政府负责: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要转变政府职能,更加重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
3、社会协同:
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解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
4、公众参与: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公众参与,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要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
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
第二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要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工作做到实处,符合客观实际。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目标
一、建设小康社会的三个战略步骤
1、1981-1990GNP翻一番
2、1991-20世纪末,GNP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3、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实现了前两步,总体达到小康,但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社会的主要矛盾。
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就是要把我们的小康建设成为“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要促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三是要促使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
1、政府职能的含义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它反映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
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
(1)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垂直性、无偿性、稳定性和具体性。
统一集中、迅速有效。
但易产生与“人治”相联系的弊病,影响横向联系及下级的积极性、创造性。
(2)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平等性和关联性。
适于管理经济活动,但只能调节经济利益关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3)法律手段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
使行政管理统一化、稳定化,但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发生作用,很多经济关系、社会关系需结合其他手段才能发挥作用。
3、政府的职能体系
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或统治职能,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它具有防御性、保卫性和强制性。
包括:
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2)经济职能:
政府为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
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
(3)文化职能:
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
发展科学技术;
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
具有社会公共性,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
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
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
层级职能:
(1)中央政府专有职能:
管理国家事业和全国性公共事务,如国防、外交、货币发行、宏观调控、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济支付等。
(2)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央权威的前提下管理地方性公共事务,如对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调节与管理、举办地方公益事业、征收地方赋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
(3)中央与地方支付共同具备的职能:
有些公共事务涉及国家整体利益,但由地方政府具体实施比较有效,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共同承担。
一般由中央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法规,由地方负责实施,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拨付等则由中央和地方分别管理。
四、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1、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2、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3、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关键
4、其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
一、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
“御外”和“安内”,维持国家的统治。
一方面表现为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
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薄弱。
2、近代资本主义:
局限于外部经济,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未深入经济生活内部,直接干预经济。
放任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3、现代资本主义:
时而强调政府干预,时而强调市场机制,“两手并用”;
政府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4、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
二、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
1、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力。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政府要理顺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各种关系和政府各部门间的关系,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
一方面,给政府广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充分保障。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在体制上选择更有效的方式,使其自身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同时可最大限度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4、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同时,其中的消极因素也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制约作用。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即政府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发生的职能重新调整和组合。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将不应属于自己的职能交还给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同时还应将属于自己的职能收归政府所有。
2、政府职能的内部转移,即政府系统内部纵向层级之间和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配置和划分。
一方面,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
另一方面,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3、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各个方面。
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1、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对外开放深入发展、突发事件频繁发生。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
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前提
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