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287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科知识点题目整理Word下载.docx

3.可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语言的不同而引起混乱,如不同的国家用统一的字母t表示时间这个量。

例1.下图属于符号的是 

,属于模型的是 

解析:

本题考查符号与模型的区别。

符号一般起指示的作用,模型是研究客观事物形态、特征和本质的载体。

答案:

甲, 

乙、丙

点拨:

足球烯的微观结构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图乙是放大的模型。

柱状统计图是反映事物之间变化规律的直观模型,它使抽象的数字直观化。

图甲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禁止掉头),属于符号。

例2.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时,为了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所构建速度模型是:

v=s/t则符号v、s、t所表示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解析:

此题中所构建的速度模型属于抽象模型,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其含义是:

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运动的路程的多少。

答案:

,速度=路程/时间,所以表达式中符号v表示“速度”;

s表示“路程”;

t表示“时间”。

这道题从知识角度来看,符号和模型的知识都有考查,并且符号和模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但正确地解答此题需要弄清楚“模型”中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2课时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发展过程

(1)道尔顿模型: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2)汤姆孙模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其中。

(3)核式模型: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4)分层模型: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电子绕核高速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不能精确地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例1.200年来,原子模型已经帮助科学家成功解释了物质具有的各种性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原子模型也不断改变,下列模型中建立最早的是( 

(A)卢瑟福(Rutherford)模型 

(B)道尔顿(Dalton)模型

(C)玻尔(Bohr)模型 

(D)汤姆森(Thomson)模型

1808年道尔顿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97年汤姆森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布满浆果的松糕”。

1911年卢瑟福模型建立,他通过实验推出,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随意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13年玻尔模型建立他认为电子不随意占据在核的周围,他用模型表明电子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跑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B

解这道题不需死记硬背,只要通过大概的了解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因为教材中各种模型的改变介绍的比较详细。

2.原子的结构

(1)基本构成:

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

(2)呈电中性: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符号相反。

原子呈电中性。

(3)质量与体积: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主要集中在核外电子上。

若把原子放大成万人体育场大小,则原子核就是1粒米大小。

二、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2.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相等。

因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可简单地表示为: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子和中子的构成:

科学研究证明,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

例2.有下列粒子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有 

,带负电荷的有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中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又由于原子中电子所带的负电荷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是相等,因此原子本身不显电性。

所以分子也不显电性。

质子电子

解这道题关键要弄清楚五者的关系以及各自特点,解答这种类型的习题掌握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分子是原子构成的,二是原子的内部的结构。

例3.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构成。

若用“”、“●”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示意图中带负电荷的粒子是 

(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比较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图A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是l,两者相等,不显电性。

图B质子数为3,核外电子数为2,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图C质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为2,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图D质子数是2,核外电子数也是2,两者相等,不显电性。

C

本题考查粒子的电性。

关键是比较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两者相等则不带电,质子数多则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多则带负电。

例4. 

已知原子中:

质子数(Z)十中子数(N)=质量数(A),X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可用符号表示。

据报道,钬元素()可有效治疗肝病,该原子中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 

67 

B.166 

C.99 

D.32

解题关键是要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根据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可求得中子数=166-67=99,因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差是99-67=32。

D

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查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的模型2

一、同位素

1.元素

(1)含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如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2)特征: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中的质子数决定。

具体来说,同种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一定不同。

2.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如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个的所有原子(不管中子数是多少)都是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同位素原子。

(2)同位素与元素的关系:

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3)同位素原子的应用:

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如同位素饲料;

用碳14同位素测定古生物死亡的年代:

医学论断;

金属厚度的测定等。

二、离子

1,含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种类:

(1)阴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带负电荷的离子;

(2)阳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离子。

3.性质:

(1)离子同原子、分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3、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例1. 

甲原子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

乙原子有8个质子和9个中子;

丙原子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丁原子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其中属于同位素原子的是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丙和丁

同位素原子的特点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甲、乙、丙、丁四种原子中,只有甲和丁的质子数相同,都是6。

本题考查同位素的含义和同位素原子的结构特点。

同位素是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2如图1-9是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的电子得失图,根据下述信息可得出哪些结论?

图1-8

结论1:

结论2:

结论3: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钠原子失去了一个电子,给了氯原子,这时不带电的钠原子和氯原子都分别显了电性,钠少了一个负电荷,相当于带上一个正电荷,变成了阳离子,氯原子多了一个负电荷,变成了阴离子。

由此可以得出,①原子得失电子后会带上电荷显电性变成离子②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阳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变成阴离子。

从化学反应角度分析,金属钠和氯气分子反应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