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2973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Word文档格式.docx

K=C+V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W=C+V+M

W=K+M

M=W-K

这样,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了,成本价格的实质在于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4〕资本主义成本价格与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两个不同的量。

〔5〕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资本家经营企业时赚钱或的亏本的标志。

所以,成本价格是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最低界线。

第二、成本价格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能力大小和成败关键。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由于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心服上的一个增加额,即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且还进一步地表现为全部所用资本的增加额。

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

〔利润用P表示〕

〔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第一,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加额,表达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人与人的关系;

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表达投入资本的价值与增值部分的资本价值的关系,是物与物的关系。

第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加上利润。

W=C+V+M

W=K+M

W=K+P

〔4〕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进一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2〕利润率的含义。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pˊ=M/C或=m/(c+v),其中C为全部预付资本。

〔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联系:

同一剩余价值在不同条件下的比例关系的比较。

剩余价值率是剩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ˊ=m/v〕;

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pˊ=m(c+v)〕。

区别:

第一,反映不同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第二,量的区别:

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4〕影响利润率的要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利润率—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第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资本周转速度—年利润率—利润高低,同方向变化。

第三,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

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反方向变化。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

节约本身不带来利润,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同量的剩余价值所消耗预付资本越少,可提高利润率,不变资本节约程度和利润率高低同方向变化。

第五,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二〕利润平均化与生产价格

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和不同的生部门之间的竞争的两种形式。

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1、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市场价值。

〔1〕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生产同种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争取超额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竞争。

竞争结果是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一种商品只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价值〕。

〔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

竞争结果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原因及结果〕

〔1〕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同量资本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不同。

〔2〕出现:

在一定时间内投入等量的预付资本,却得不到等量利润的情况。

〔3〕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就会出现资本的转移,也就是资本家必然把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向利润高的部门,即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

这既包括原有的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出或流进,也包括新资本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和行业的投资。

〔4〕部门间资本转移主要通过:

商品的供求关系、价格、利润和利润率来实现。

由于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当高利润部门的资本供应过剩,产品供应超过需求,导致价格下挫,利润减少,利润率降低。

相反原来利润低的部门,由于资本供应减少,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扬,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资本又开始回流,经过这样的循环往复之后,部门间的超额利润呈现出减少甚至消失的趋势,利润最终趋近于平衡。

各部门大体上获得相等或相当的利润,这时利润率就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了。

〔5〕资本转移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这时,同量资本可以获得同量利润。

其结果是各个生产部门本来高低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润。

〔6〕平利利润率与平均利润

平利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利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是指各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的实质:

〔1〕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重新分配的过程只有在超额利润消失,市场价格不断下跌,利润率不断下降,最后各部门利润基本趋近于平均化。

〔2〕从不同部门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就不一定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

利润>剩余价值

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

利润=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

利润<剩余价值

〔3〕从整个社会总体看,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理论上我们看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不是简单绝对的平均。

4.影响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正相关的关系。

〔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它与平均利润率呈正相关的关系。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因为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东同,影响利润和利润率,从而影响平均利润率〕

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进一步掩盖和歪曲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第一次掩盖,但剩余价值与利润在质上不同的,在量上是相同的;

人们能够意识到利润的创造与工人劳动的关系。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因为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也不同了,同量资本生产剩余价值量大的部门同生产价值量小的部门却取得了同样的利润量。

〔3〕利润无论是从性质还是从数量看,都是预付资本的产物,是资本家付出的成本的产物,而不是工人创造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

利润的真正来源被彻底地遮蔽起来了。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含义:

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1〕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理解问题的关键:

决定生产价格变动的因素与决定价值变动的因素是不同的。

价值变动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价格变动取决于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

〔2〕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是背离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特殊形式

第一,虽然各个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整个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的总量相等。

第二,虽然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它的价值并不相符,但从全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

第三,生产价格其变动仍然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商品的生产价格=K+P;

商品的价值=C+V+M。

成本价格K由消耗了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

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平均化。

3、生产价格形成后的超额利润

〔1〕我们必须破除认识的误区:

当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向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别资本家之间利润率差异的消失;

也不意味着个别资本家不再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2〕马克思考察平均利润率是以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因而将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的差异加以理论抽象和考察的平均化,决不意味着他们的差异的消失。

〔3〕生产价格是指社会生产价格,即就是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并不是个别企业生产价格,

〔4〕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各个资本家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经常进行部门内部的激烈竞争。

〔5〕超额利润不会由于部门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

2、它阐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揭示出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之间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证明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3、它说明资本家之间尽管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却是完全一致的。

结论:

因此,无产阶级要争取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企业的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形成无产阶级整个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

1.商业资本的含义。

商业资本也叫商人资本,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别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的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形成的必然性

〔1〕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别离出来转化为商业资本,客观上有两种可能性性:

第一,商品资本的职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

〔三种资本职能: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货资本分工〕

第二,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来看,总有一部分资本经常处于流通领域。

就是说,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与生产资本既同时并存,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有可能使商品资本独立出来转化为商业资本。

〔2〕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不仅有可能性,而且有其必要性。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销售活动越来越多,流通过程中所占的资本数量也越来越大。

这样,产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时,需要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从而造成产业资本的利润率降低。

所以,产业资本家为了减少用于流通过程中的资本,增加生产资本的数量,就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

这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事业资本的必要性。

〔3〕商品资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