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245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docx

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二、遗传题常用的解题方法一:

(逆推法)

1.常规“性状分离比”及其应用

比较项目

子代性状分离比

逆推交配方式

亲本可能的基因型

相对性状的对数

一 对

1∶0

亲本杂交

AA×

A,AA×

aa,aa×

aa

1∶1

F1测交

Aa×

3∶1

F1自交

Aa

两 对

AABB×

aabb或AAbb×

aaBB

1∶1∶1∶1

AaBb×

aabb或Aabb×

aaBb

9∶3∶3∶1

AaBb

2.特殊“性状分离比”及其应用

项目

F2分离比

说明

(F1自交)相对性状的对数

一对

2∶1

显性纯合子(AA)致死,Aa∶aa=2∶1

隐性(aa)致死,F2只有AA、Aa且表现型相同

1∶2∶1

不完全显性

两对

15∶1

A_B_、aaB_、A_aa决定同一种表现型,aabb决定另一种表现型

9∶7

A_B_决定另一种表现型,aaB_、A_aa、aabb决定同一种表现型

12∶3∶1

A_B_、A_aa决定同一种表现型,aaB_决定一种表现型,aabb决定一种表现型

9∶6∶1

A_B_决定一种表现型,aaB_、A_aa决定一种表现型,aabb决定一种表现型

三、遗传题常用的解题方法二:

(正推法)

1.自交法:

不同基因型个体自交时用自交法。

⑴如果一个杂合体(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连续自交n代,则Fn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比例为1-(1/2n),显性纯合体数量等于隐性纯合体,所占比例为1/2-(1/2n+1)。

⑵n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完全显性条件下,两纯合子杂交,F1表现为显性性状,含n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F1产生的配子和F2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如下:

等位基因对数

F1的配子

F2表现型

F2基因型

种类

可能组合数

分离比

1

2

4

(3:

1)1

3

(1:

2:

16

1)2

9

8

64

1)3

27

n

2n

4n

1)n

3n

2.配子几率法: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随机交配或自由交配时用配子几率法。

先计算出亲本产生配子的几率,后计算子代基本型的几率。

如一个AA和Aa为1:

2的种群自由交配,求子代基因型频率?

则有:

亲本A=2/3,a=1/3,则子代AA=A2=4/9,aa=a2=1/9,Aa=2×

a=4/9。

3.分枝法(又叫分解组合法):

利用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进行计算。

⑴配子类型问题。

例:

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

2x2x2=8种。

⑵基因型类型问题。

例:

AaBbCc×

AaBBCc,子代基因型种类有多少?

3x2x3=18种。

子代出现亲本基因型概率是多少?

1/2x1/2x1/2+1/2x1/2x1/2=1/4。

⑶表现类型问题。

AabbCc,子代表现型种类有多少?

2x2x2=8种。

子代表现出重组性状的概率是多少?

1-(3/4x1/2x3/4+3/4x1/2x3/4)=7/16。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⑴选材正确;

⑵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研究;

⑶方法科学: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⑷实验程序科学,假说-演绎法。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比较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裂前是否复制

复制

不复制

起始细胞名称

初级性母细胞

次级性母细胞与第一极体

染色体数目变化

2N→N(减半)

N→2N→N(不变)

核DNA数目变化

4N→2N(减半)

染色体主要行为

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同源染色体

有(N对)

子细胞名称

精细胞、卵细胞与第二极体

二、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场所

睾丸(精巢)

卵巢

细胞质分裂方式

两次都均等分裂

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等分裂

生殖细胞数目

1个精原细胞产生2种4个精细胞

1个卵原细胞产生1种1个卵细胞

是否变形

需要经过变形

不需要变形

相同点

都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规律比较

过程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时期

间期

前中

Ⅰ前中后

Ⅰ末

Ⅱ前中

Ⅱ后

Ⅱ末

配子

受精卵

DNA含量

2a→4a

4a

2a

a

染色体含量

2N

4N

N

染色单体含量

0-4N

四、两大遗传定律与减数分裂关系的比较

减数分裂是孟德尔遗传基本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决定了染色体上基因的行为。

孟德尔遗传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它们对应的关系如下:

时间

染色体行为

基因的行为

遗传定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

等位基因分离

基因的分离定律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五、受精作用

是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它的意义在于: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

应用:

制作并观察减数分裂装片时,一般选用花的雄蕊而不是雌蕊,选用蝗虫的精巢而不是卵巢,原因是雄蕊和精巢中的精母细胞数目远多于雌蕊和卵巢的卵母细胞,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图像。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假说及推论

1.方法与内容:

:

类比推理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2.依据:

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二、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研究

1.用果蝇作为遗传学材料,做了眼色的杂交和测交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红眼(W)和白眼(w)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后来,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果蝇眼色的实验:

(A—红眼基因a—白眼基因X、Y——果蝇的性染色体)

P:

红眼(雌)×

白眼(雄)P:

XAXA×

XaY

↓↓

F1:

红眼F1:

XAXa×

XAY

↓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白眼(雄)F2:

XAXAXAXaXAYXaY

3.现代理论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三节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指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其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的现象。

注意:

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一样,是一种遗传现象,不是遗传规律,它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一、伴X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症)

⑴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

XA

⑵患者:

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

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⑶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交叉遗传。

③一般为隔代遗传。

二、伴X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⑴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

Xa

男性XAY,女性XAXAXAXa。

正常:

男性XaY,女性XaXa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代代相传。

③交叉遗传。

三、伴Y遗传:

人类毛耳现象,遗传特点:

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完成。

⑴实验材料:

S型细菌,菌落表面光滑、有荚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表面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⑵实验过程:

分四组实验(具体过程略)。

⑶实验结论:

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

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⑴实验过程:

分离出DNA、蛋白质等物质分别进行实验(具体过程略)。

⑵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⑴实验前处理:

标记噬菌体(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

含35S的培养基

含35S的细菌

获得蛋白质外壳含35S的噬菌体。

含32P的培养基

含32P的细菌

获得内部DNA含32P的噬菌体。

⑵实验操作:

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

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上清液放射性高

含32P的噬菌体

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