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1473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基复习提纲加答案Word下载.docx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哲学?

P27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

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式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想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征、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分别是什么?

P30-31

物质定义: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P3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8、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是什么?

P30/56-57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物质世界的运动时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自然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P33-34

内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义: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11、时间和空间的性质?

12、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P33

13、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

p34-35

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4、如何理解实践既是把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P37-38

15、联系、发展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P40-4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6、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什么?

p43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7、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45-46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8、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胶体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挥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9、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启示?

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启示: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应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默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3、真理的涵义及其客观性的体现?

真理是人民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含义分别是什么?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准管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问题。

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2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7、社会存在包含哪些要素?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8、社会意识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