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0768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文档格式.docx

氨基酸评分(aminoacidscore,AAS):

指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与推荐的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模式比较来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

膳食纤维(dietaryfiber):

指不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糖,即不能被人胃肠道中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壁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亲水胶体物质及木质素等。

生理功能:

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

控制体重和减肥;

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预防结肠癌。

生物价(Biologicalvalue,BV):

反应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蛋白质净利用率(netproteinutilization,NPU):

是反映食物蛋白质被利用程度的指标。

维生素A

缺乏与过量:

缺乏导致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致夜盲症;

结膜干燥角化可形成眼干燥症(干眼病),严重致失明,皮肤干燥;

儿童发育迟缓,易感染;

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

过量可引起急慢性及致畸毒性,大量摄入类胡萝卜素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

维生素D

缺乏对于婴儿、儿童可引起佝偻病,成年可发生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

过量引起维D中毒。

维生素C

严重缺乏引起坏血病,临床症状为牙龈肿胀出血、结膜出血、毛囊角化、皮下瘀斑、紫癫和关节疼痛等。

食物来源及推荐入量:

富含维C的食物是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柿子椒、番茄、菜花及各类深色叶菜、水果中柑橘柠檬、青枣、山楂、猕猴桃等维C含量也十分丰富。

成年人膳食维C的RNI为100mg/d。

膳食指南基本原则共八条: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③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④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⑥吃清淡少盐膳食;

⑧饮酒应适量;

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①供能和贮能;

②维持正常体温;

③保护机体、内分泌作用;

④构成生物膜;

⑤增加饱腹感和食物美味;

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鸡蛋蛋白质氨基模式与人体最接近,常以它作为参考蛋白

第十三章环境卫生

环境污染(environmentpollution):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地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烟煤型烟雾事件:

这类烟雾事件是由于烟煤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起的。

特点:

⑴污染物来源煤炭的燃烧产物及工业生产过程的污染物;

⑵气象条件为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很低,湿度大,有雾,有逆温产生;

⑶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⑷河谷、盆地易发生;

⑸受害者以呼吸道刺激症状最早出现,死亡原因多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心脏病等。

光化学型烟雾事件:

这类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下,经过转化,生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光化学烟雾。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

是指排入到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本身发生变化,或在环境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物理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如酸雨等。

水体污染:

是指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体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自净:

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marker):

是指机体由于接触污染物而产生可在生物介质中测定到的细胞、生物化学和生物分子的改变。

分为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环境自净: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最终使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到最低,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不至于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环境自净。

第十四章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按病原物质可分为5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

4有毒植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1季节性;

2爆发性

3相相似性

4非传染性

预防与急救措施:

1加强对食品的卫生监督、食品加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食品相关工作人员的定期体检,个人良好卫生习惯;

2及时抢救病人,催吐洗胃及时排出毒物

河豚鱼特征:

①肚大尾小②背部有花纹③牙为门齿

毒蕈的特征:

①颜色鲜艳②有疣③有环④有托⑤不被虫咬

第十五章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

是指生产劳动过程及环境中生产和(或)存在的,在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分类:

物理性有害因素;

化学性有害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

不良生理性、心理性因素

热适应(heatacclimatization):

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

此时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汗量增加,心率下降、皮肤和中心体温先后降低。

中暑(heatstroke):

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所致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听觉适应(audiyoryadaptation):

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dB,脱离环境后数分钟即可恢复,是一种生理保护现象。

听觉疲劳(audiyoryfatigue):

较长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5~30dB,脱离环境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是病理前状态,也称暂时性听阈上移。

电光性眼炎:

吸收过量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吸收,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

一种法定的职业病,多见于无防护的电焊操作工或辅助工。

雪盲症:

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大量反射的紫外线可引起结膜、角膜损伤。

尘肺:

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收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危害接尘作业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

当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于机体的代偿机能,造成机体功能性或气质型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者

工作相关疾病:

是指由于生产环境和(或)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的职业人群常见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

预防原则:

革——改革生产工艺;

水——湿式作业;

密——密封尘源;

风——通风除尘;

护——个人防护;

管——加强管理;

教——健康教育;

查——健康检查

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原则:

1保护和预防原则

2适应原则

3健康促进原则

4治疗与康复原则

5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原则

职业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

1工作场所的健康需求评估

2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3健康危险度评估

4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5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6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内容

7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目的:

1检索和发现职业危害易感人群;

及时发现健康损害,掌握健康为的程度;

及时发现、诊断职业病;

2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有害因素的关系,鉴定新的职业危害、职业性有害因素;

3监视职业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工业及不同地区间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4评价暴露防护和控制以及其他干预措施效果

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

职业病特点:

1病因明确

2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群体发病

4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

5重在预防

由于生产环境和(或)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的职业人群常见病病发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

职业性外伤:

指工人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伤害。

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围生期传播;

易感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

②易感人口迁入;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④免疫人口死亡。

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①计划免疫;

②传染病流行。

免疫屏障:

当人群中的免疫个体足够多时,尽管此时尚有相当比例的易感者存在,但免疫个体构成的“屏障”使感染者(传染源)“接触”易感个体的几率较小,进而新感染者发生的概率降至很低,从而可阻断传染病的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屏障”现象

“接种四苗,预防六病”: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

潜伏期: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根据潜伏期判断受害者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

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效果措施

潜伏期长短还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经饮水传播,其流行特征:

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2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3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4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食物传播,其流行特征:

1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2一次大污染可致暴发

3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可平息

留验:

即隔离观察。

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医学观察:

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

第十八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healthemergen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