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0732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1讲岩石圈和地表形态Word格式.docx

地壳

地幔

地核

图中范围

C层以上部分

C、D两层之间的部分

D层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外核和F内核

4.岩石圈的结构:

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成因

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岩石被外力作用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填写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重熔、再生。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趋于平坦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读下列岩层分布示意图,填写下表。

地质构造

常形成的地貌

褶皱

A背斜

山岭

B向斜

谷地或盆地

C断层

谷地或陡崖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

4.主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

横断山区沟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态等

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作用

戈壁、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沙丘、沙垄等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

三进一出。

(2)岩浆岩:

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考点一 岩石的特点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典例1 (2015·

高考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

(1)~

(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D.无法判断

解析:

(1)题,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

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C项正确。

(2)题,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中的火山坡度偏大,A项正确。

答案:

(1)C 

(2)A

1.三大类岩石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不同地质作用的结果,各种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如下所示:

2.判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的要领

(1)根据箭头确定岩浆和各类岩石

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

③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2)根据各类岩石确定箭头的地质作用

不论箭头来自何种物质,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取决于箭头的指向,即形成的物质种类,具体包括:

①指向岩浆的箭头为重熔再生;

②指向岩浆岩的箭头为冷却凝固;

③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为外力作用;

④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为变质作用。

(2017·

大庆模拟)下图中甲为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巨蟒出山”风景,它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

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巨蟒出山”景观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风化、侵蚀

D.地壳抬升→岩浆喷出→风化、侵蚀

2.图乙各数字中,能代表“巨蟒出山”景观岩石类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第1题,形成“巨蟒出山”的岩石是花岗岩,其形成过程应是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风化侵蚀而成。

第2题,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箭头指向③,而由③指出的只有一个箭头,说明③为岩浆;

由③形成的④为岩浆岩。

1.A 2.D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向1 板块构造学说

典例2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C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

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

读图,回答3~4题。

3.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②④

4.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铝盆中水受热后,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模拟的是板块张裂而不是碰撞,①错误,②正确;

板块向两侧移动,模拟的板块边界相当于板块生长边界,③正确,④错误。

故B项正确。

第4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张裂。

渭河谷地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

不属于板块运动,故A项错误;

日本地震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B项错误;

青藏高原隆起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故C项错误;

东非裂谷带是板块张裂形成的,故D项正确。

3.B 4.D

考向2 地质构造与地貌

典例3 (2015·

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两地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

(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项错误;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

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项错误;

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项正确。

(2)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两项错误;

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项错误。

“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项正确。

1.褶皱与断层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体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构造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