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设计,通过专业成长的道路,来改变这种命运。
当然不是指改变你的处境和身份,而是改变其内心,提升其素质,使你强大起来。
当你有社会担当,有人格尊严,有与大师平等对话的胆识,有在数学教学领域自由骋驰的本领时,你的人生就是灿烂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数学教师,会有不同的命运。
中学数学教师所构成的共同体,有太大的包容性。
你可以对数学有高屋建瓴的理解,也可以只熟悉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你可以是解题的行家里手,也可以是参考答案的转述者;
你可以实现教育家的抱负,也可以安于教书匠的境遇。
这些都不影响你坐在同一个办公室,拿着同样的薪水。
区别在哪里?
就在乐趣,在品味,在境界,在人生意义。
坐在同一办公室里的两位中老年教师,一位埋首差事,从来就没有想到仰望星空,永远是职业倦怠;
另一位潜心设计,具有广阔的视野,总是其乐无穷。
一旦面临改革,前者往往老气横秋,后者则如鱼得水。
这种差别,也只有这种差别,才是公正的,属于自己的努力,也属于自己,不是身外之物。
上帝在很多时候都不公平,但在对待众生塑造内心的态度上,他一定是公平的。
虽然我们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但对教师而言,能不能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还是一个问号,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你要让你的人生有意义,永远充满活力,你就得有所规划,有所憧憬,在专业领域发展自己。
专业成长,不仅仅是职业的需要,而且是灵魂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人生的需要。
我们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职业的需要,大概不用解释。
在课程改革的条件下,这种需要更加迫切,一些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我们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关乎灵魂、关乎精神、关乎人生,还有一层意思。
就是说,专业成长并不完全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
比如,在皇城脚下,你的待遇会好些,职称会来得容易一些,在穷乡辟壤,可能相反。
但你的精神境界与这些东西是没有关系的。
有些老师在条件很差的学校,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他懂得教育的真谛,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一直在与大师对话,处于精神的高地。
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内心也是幸福的。
贵为重点学校的教师,能否象他们那样纯粹、那样富有,其实是很难说的。
那么,我们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在专业上发展自己呢?
我想从关注焦点、人格特征、兴趣指向三个方面作点描述。
关注焦点。
关于数学教学,有很多要素,比如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情境,学生状态,在所有这些中,你最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人格特征。
也就是在教师的人格中,对教学有显著影响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兴趣指向。
为了专业成长,你应该培养自己的哪些兴趣?
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这三个方面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一、关注焦点
福勒(Fuller)和布朗(Brown)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关注生存,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关心学生是否服从自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
关注情境,就是关心如何教好每一堂课,关心诸如班级情况、课时压力、课程资源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关注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走进中学数学教师的岗位,当然先得关注生存,站稳脚跟。
但作为教师的发展来说,它只能是一个环节,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永远。
有人一辈子都停留在“关注生存”的阶段。
比如,为了职称去糊弄一篇文章,目的达到之日,便是与杂志诀别之时。
又比如,领导有怎样的脸色,他就有怎样的情绪;
在网上下载教案,不是为了整合资源,而是为了应对检查;
奖励和待遇是他工作的原动力,别人的评价成为他工作的晴雨表。
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
不是说他得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职称和荣誉,而是说他的精神世界是缺失的。
有人一辈子都没有超越“关注情境”的阶段。
比如一节课后的反思,核心问题总是:
我讲得怎么样。
“我”,“我的课”是他关注的中心。
也就是说,只是关心教学是否流畅、讲授与板书是否到位;
而不是探寻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
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教师当然应该关注情境,探究如何教好一节课,如何使自己的演讲更具感染力,如何让多媒体的运用更加自如,如何有效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可能。
但作为关注的焦点,它也只能是一个阶段,而不是永远。
如果永远以这些为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境界在哪里?
如果没有高境界的支撑,我们又怎能永续发展?
因此,当我们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关注学生。
关注情境,促进教师的发展;
关注学生,促进教师的发展。
这两个发展是不同的,这就是“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区别。
关注学生,我们就站在了教育的高度。
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活动中,在形成人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站在这样的高度,你就少了许多局限性,你才能理解,比如为什么强调三维目标,为什么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什么要新增一些内容,删减一些内容,对传统内容还要重新定位?
我们的某些不解,行动上的不自觉,确实是因为我们没有达到适当的高度。
站在这样的高度,你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
教育价值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一节课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缺少构成这节课的基本要素,诸如问题情境,概念的形成、解释和应用,正例、反例,一般性、特殊性,基本规律、注意事项;
师生对话、学生活动;
板书与演板、多媒体运用等,这些都到位了。
但偏偏没有灵魂的统领。
比如,概念一出来,就是关键词的解释,就是注意事项,就是规律的陈述,即章建跃先生所谓“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模式。
不难看到,围绕概念的一切东西都有了,唯独没有学生,没有学生的感受,没有学生思考的机会,甚至阻塞了学生理解的可能。
又比如,开课展现背景,这个背景是现实的,也蕴含着本节课的问题和本质。
这里本来有一个观察、抽象,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却被压缩了,这个情境也就不再出场了。
你难道说他不是从“问题情境”出发的吗?
但因为灵魂的缺失,“问题情境”蜕化为“剧前广告”。
究其原因,同样是因为学生的缺失,因为他忘了“问题情境”的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为引领学生探索提供载体。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学资源过剩的时期,与教学有关的每一个要素,我们都不缺少资源。
不缺现实材料,不缺例子,也不缺概括性的教条。
我们不担心该讲的话讲了没有,该做的事做了没有,我们所担心的是,所讲的话、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恰当的时机。
“好雨知时节,春到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不知时节,就不是好雨。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发挥每一要素的作用,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
站在这样的高度,你的教学生涯才有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每天做的事大体相同,但对这件事的解释却各不相同。
于丹在“心说论语”中,讲过一个故事:
在一个烈日火炎炎的巨大工地上,所有的人都在汗流浃背的搬砖。
面对询问,第一人是抱怨,说是在服苦役;
第二人很平和,说在砌一堵墙;
第三人呢?
非常自豪,说是在盖一座教堂呢!
同样是搬砖砌墙,但境界是大不一样的。
数学教师也是如此。
我们组织过很多比赛,比如优秀课,比如解题,比如教学论文,比如五项技能。
这些东西当然很重要,但最终分出高下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境界。
境界是促使你永续成长的基本要素。
关于境界,容易被人贴上政治标签,甚至指向虚无。
其实,境界的标志非常明确,就是是否关注学生。
非常遗憾的是,不关注学生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对“新增内容”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比如初中的变换,高中的向量,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学得很好,有良好的感觉,认为这些内容既有用,也有趣。
但不少老师在这些内容的引进时,却用种种理由拒辞它。
潜意识里,他们只是关注自己的适应性,不是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和可能,不大愿意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对待知识是如此,对待教学方法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一个关注学生的教师,会把新增内容的引进作为机会,去不断的挑战自己。
二、人格特征
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还有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关于教师的热心和对学生的激励,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
这里,我想强调两个关键词:
同情心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面临一个永恒的话题:
既要培养能力,又要减轻负担。
正是这个话题,在考验着我们的同情心。
“应试教育问题”的泛滥,其实是因为同情心的缺失。
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学生的分数看成自己的业绩,“应试教育问题”就指向这里。
如果有同情心,会这样做吗?
不理解学生,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也是因为同情心的缺失。
如果我们对学生有一种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我们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共鸣并融为一体。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有过一个统计,教师请求专家指导,提出次数最多的问题,依次是:
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②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
③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如何开拓、积累自己的资源?
⑤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⑦课时总是不够怎么办?
⑧如何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⑨如何做好教学研究?
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没有同情心,提不出这些问题;
没有同情心,也肯定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
怎样才能具备同情心?
在一次高考复习报告会上,我说:
你想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高三教师,最好是有这样经历:
你的孩子经历过高考。
那种焦虑和期待,只有父母才能体会。
我们当然不能有这样的要求,但这种说法显然不无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将思考一个永恒的问题,如何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而创造性教学能力中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想象力。
你作课时计划,就得有预见性,想象学生会是怎样的反应,会遇到怎样的困惑,会滋生怎样的感受,会出现怎样的情节,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你教学生解题,最大的本事就是教学生猜想,洞察出最后结果,而你自己必须对这一切有所预期。
即使是布置作业,也离不开想象:
这些作业会以怎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作业的那个环节需要给学生一些指导?
是否存在作业对了,其实并不理解的情况?
马克思说: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都自愧不如。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筑大厦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数学教师就是这样的建筑师,他的所有活动,在开始时,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如何培养想象力呢?
想象力本来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搞得不好,就容易被消解。
因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