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语文02夏本纪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文件下载.docx
《18学年高中语文02夏本纪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高中语文02夏本纪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皋陶(yá
o)沟淢(xù
)为嗣(sì
)
后稷(jì
)涤原(dí
)巡狩(shò
u)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女平水土(“女”同“汝”,你)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同“敷”,分布)
(3)致费于沟淢(“淢”同“洫”,田间水道)
(4)四奥既居(“奥”同“墺”,可定居之地)
(5)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原”同“源”)
(6)于是帝锡禹玄圭(“锡”同“赐”)
(7)六府甚修,众土交正(“正”同“征”,征收)
(8)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同“避”,躲开)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视
(2)度
(3)是
(4)道
(5)其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陂九泽(名词用作动词)筑堤防
(2)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深感痛心
(3)劳身焦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薄衣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简朴
(5)可种卑湿(形容词用作名词)低洼潮湿的地方
(6)行山表木(名词作动词)表记
(7)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名词作状语)在陆上;
在水中;
在泥沼;
在山路上
(8)南面朝天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9)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发扬光大
(10)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均衡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中国赐土姓
古义:
指九州之中。
今义: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百官。
黎民百姓,人民。
(3)于是帝尧乃求人
这时候。
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左准绳,右规矩
测量工具。
准则。
(5)四海会同
四方诸侯。
天下。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判断句)
译文:
禹就是黄帝的玄孙和颛顼的孙子。
(2)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被动句)
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政务。
(3)以告成功于天下。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4)致孝于鬼神。
(状语后置句)
对祖先神明的祭祀丰厚尽礼。
(5)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他让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的地方种植。
(6)而使续鲧之业。
(省略句)
让他继续鲧(未完成的治水)事业。
(7)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
[常识·
速览]
治水天子——夏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颛顼的孙子。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成功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他采用疏导法根治水患,亲自参加劳动,废寝忘食。
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后人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本纪”与“夏”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所以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用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都失败了。
这时,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禹出现了,他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凭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了成功,使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也因此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本纪》由司马迁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编撰而成。
[整体·
探究]
1.禹有哪些功绩?
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2.文章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案】
(1)对比描写。
主要体现在父子二人治理水害的对比上。
禹父鲧治水九年不成而死,禹却最终除害兴利,这种对比体现了夏禹的明智聪慧,高瞻远瞩,特别是他们治水方法的不同,更显示出禹的出众脱俗,他不仅要治理水害,而且要变害为利,这也正是他能成为一代君主的原因。
(2)行动描写。
文章第5段,作者用详细的笔墨写禹治水过程的艰辛,劳身焦思,过家门而不入,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不辞劳苦并且最终谦让帝位,这些行动直观地刻画了一个为民造福、敢于吃苦、谦让有加的领袖形象。
3.大禹治水给了我们哪些启迪?
【答案】
(1)从大禹治水这件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前仆后继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拼搏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其敬业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3)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从完成先人的遗愿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秀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4.本文是记叙夏禹的一篇文章,而文章第二段穿插了关于鲧治水不成功的史实,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交代夏禹治水的背景;
(2)说明治水之艰难,刻画夏禹治水的不易,以突出其治水的功绩;
(3)与下文夏禹治水成功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夏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和领袖风范。
[局部·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找出能概括夏禹高尚品质的词语。
司马迁刻画夏禹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词语:
敏给克勤;
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手法: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第三段写四岳推荐、帝舜肯定,属于侧面描写;
第四、五两段则是正面描写。
2.“行山表木”一句中加点词的翻译方法比较特殊,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用法?
【答案】 名词用作动词(表:
表记)。
名词用作动词
1.定义:
名词用作动词,是名词在其本义转化的情况下的活用,也就是说,使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意义。
2.一般规律:
(1)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如果它置于代词之前,则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2)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用,二者未构成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
(3)名词和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用连词“而”连接,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4)副词和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果名词前出现副词(一般是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5)介词后跟宾语会构成介宾短语,如果名词前有这种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起修饰作用,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苏洵《六国论》)
(6)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
文言文中,几个名词连用且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作状语时,跟在它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杜牧《阿房宫赋》)
(7)名词一般不能带补语,如果其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常活用作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8)“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时常作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使用,如果“所”后跟的是名词,该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
大禹治水
禹是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
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
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禹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太平盛世景象。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责任与担当”“无私奉献”“传统美德”“平凡与伟大”“征服”“敬业”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