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9788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

库区山地面积大,占总面积的71.3%,丘陵台地面积占22.8%,平原、坝地面积仅占5.9%。

库区多数地面海拔高程均在500——1200米之间。

库区地处中纬度,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夏热,无霜期长(300——340天)、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等特征,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

2.2社会经济概况

淹没区涉及重庆市22个县(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丰都、石柱、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北碚、江北、渝中、南岸、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津)。

据重庆市2007年统计年鉴,2006年淹没区所在区县GDP为242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27亿元,第二产业1091亿元,第三产业110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9.4:

45.1:

45.5,人均GDP14055元。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人均GDP7747元,为重庆市平均水平12457元的62.19%,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发展滞后地区相似。

2.3水域资源及渔业资源状况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重庆库区水域面积达137万亩,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库。

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库水交换率高,年交换次数达11.5;

二是溶解氧高,长江干流的含氧量一般介于7.0——10.5mg/L之间;

三是库区水位变幅大,高水位时水温低;

四是消落区面积大,重庆库区145-175内消落区面积为48.9万亩;

五是库湾库汊多。

库区水生野生动物及鱼类资源丰富,有鱼类7目19科154种,除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长江鲟、白鲟,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大鲵、水獭等外,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3种(鲈鲤、岩原鲤、长薄鳅);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7种;

主要经济鱼类有南方大口鲶、长吻鮠、鳜鱼、铜鱼、中华倒刺鲃、白甲、岩原鲤、黄颡鱼、裂腹鱼、华鲮、乌鳢、长薄鳅、黄鳝、泥鳅等30余种。

渔业种质资源丰富

2.4渔业发展现状

2008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7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1.2万吨,总产值40.53亿元。

其中库区33.8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42万吨,产值18.62亿元。

三峡水库是国家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养护库区水生生物资源、建设三峡水库天然渔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既是库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指导思想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原良种工程建设为基础、天然生态渔场建设为核心、池塘高效生态渔业基地建设为延伸、休闲渔业基地建设为重要补充、执法监管能力建设为后盾、科技进步为动力,把三峡库区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渔业兴旺、渔民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渔业综合区”。

4.建设的必要性

4.1是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指示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为重庆指明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确定了战略目标。

重庆既要建设美丽的新山城,也要建设美好的新农村。

重庆库区有137万亩水域,是十分宝贵的国地资源。

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就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把三峡库区打造成为长江母亲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当代谋利,为子孙造福,这是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4.2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需要。

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提出,将“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就是促进“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健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长江健康生命”的有效措施;

就是通过采取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手段,促进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行动。

4.3是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需要。

三峡工程涉及移民近120万,属“世界级难题”。

除一部分移民外迁安置外,大部分农村移民就地后靠安置,仍以农(渔)为生,且有相当一部分属微地或失地农(渔)民。

如何使他们安居乐业,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

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不仅可以改善库区一万多传统渔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渔民增收致富,同时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解决10余万人的就业问题,是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有效措施。

4.4是从根本上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的需要。

一是保障渔业船舶生产安全的需要。

三峡水库蓄水后,出现水面增宽、风浪增大、浓雾更多等新情况、新问题,渔业船舶生产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安全隐患突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同时,库区水体流态明显变化、鱼类栖息繁衍场所明显变化,渔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不适应新的环境要求,渔民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自身的应变能力有限。

通过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发展库区渔业经济、改善渔民就业条件、提高渔业管理水平,是保障渔业船舶生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二是保障水产食品安全的需要。

进入本世纪,在“吃鱼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保障水产食品安全,让人们吃上“放心鱼”已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主题。

三峡库区水域环境优良,具备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的地域优势。

通过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在保护库区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增殖养殖,打造“三峡生态鱼”品牌,把三峡库区建成重庆市最大的“生态鱼”增殖养殖基地,是保障水产食品安全的有效途经。

4.5是实现库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过度捕捞、涉渔工程建设等原因,加之渔政管理手段落后,造成长江渔业资源急剧下降,不少品种濒临灭绝边缘,库区渔(移)民收入大幅度下降。

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把“长江流域(重庆段)和三峡库区渔业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作为2012年的工作目标,把“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提高渔政管理能力,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作为五大共建任务之一。

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就是落实部市共建“备忘录”的重要内容,对于净化库区水质、恢复鱼类资源、储备种质基因,促进库区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子孙后代“食有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6是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有白鹤梁水文碑林、丰都名山、石宝寨、张飞庙、白帝城、长江三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宁河小三峡等主要旅游景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必将有新的更快的发展,这既为发展观光渔业、休闲渔业、旅游水产食品加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

巫山县可以结合小三峡景区,开发大昌镇的上万亩宽阔水面,建成集游钓、餐饮、观赏为一体的观光渔业经济开发区,推出“贵妃剑鱼”(裂腹鱼),让旅客游小三峡,吃“贵妃剑鱼”;

奉节县可以推出“东坡鱼”(墨头鱼),打出“游白帝城,吃东坡鱼”的口号;

丰都县可以推出“鬼鱼”(大鳍鳠),宣传“游鬼城,吃鬼鱼”;

涪陵区可以开发江心岛平西坝,打造库区“渔世界”(以认知长江鱼、游钓长江鱼、品尝长江鱼为主题的渔文化景观),吸引游客“游白鹤梁,逛渔世界”。

同时,发展旅游产业也对打造“山青水秀”的优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正在实施的“森林工程”,将会让库区两岸呈现“青山”美景;

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则是在生产“生态鱼”的同时,致力于库区水环境的改善,打造青山映绿水的优美环境,以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5.建设的可行性

从“一个基础、两条经验、三大优势”来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是完全可行的。

5.1有建设生态渔业的理论基础

发展生态渔业,建设生态渔场,符合生态学原理。

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淹没的大量土地中的有机质将释放到水体中,原地面植被也会因长时间被水浸泡而腐烂分解,同时地表水、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厂废水的流入,也会带入大量有机质和其他物质,水中氮、磷等元素会大量增加,由此会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如不能进行有效消耗,必将产生“水华”等富营养化现象,造成水质恶化以致水体严重污染。

按照生态学原理,要有效消耗水中浮游生物,将氮、磷等元素转化为稳定形态,利用鱼类进行吸收转化是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鱼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因子,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系,鱼类将营养物质转化成水产品,通过捕捞行为将水产品捕捞上岸,从而减轻水体氮磷负荷,提高库区水域的自净能力。

只要通过人工放流增殖,合理增大鱼类群体,就能在控制库区水质富营养化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2有值得借鉴的两条经验

一是有千岛湖等成功发展生态渔业的经验。

闻名全国的浙江千岛湖发展生态渔业,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渔业经济效益上也收效巨大,成为全国大水面生态养殖之典范。

还有江西省鄱阳湖、湖北省清江水库等在发展生态渔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二是有长寿湖“以鱼养水”治理污染的经验。

重庆市内的长寿湖,从重度污染到水质改善到环境优良,所生产的鲢、鳙、草鱼等获得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鲢鱼坊”获得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是全市仅有的三个全国名牌农产品之一,成为我市运用“以鱼养水”模式,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治理水域污染的成功范例。

因此,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具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5.3有建设库区生态渔业的三大优势

5.3.1有资源优势。

一是水域资源。

三峡水库80%的水面在重庆境内,蓄水175米后水面达到137万亩,消落区面积有49万亩,库水年交换11.5次。

这一巨大水库,为开展鱼类增殖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建设生态渔场的理想场所。

二是种质资源。

重庆有天然鱼类180多种,占全国淡水鱼类800多种的22.5%。

其中长江鱼类153种,占长江流域鱼类370多种的41.4%。

属长江特有的鱼类达到112种,大口鲶、白甲、长吻鮠、中华倒刺鲃、胭脂鱼、岩原鲤等亲本储量居全国前茅,且已掌握其人工繁育技术,为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奠定了良好的种质资源基础。

5.3.2有科技优势。

重庆有扎实的水产科研及生产应用基础。

市内众多的水产科研院所,长期坚持与生产单位紧密配合,在鲟科鱼类(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长吻鮠、中华倒刺鲃、南方大口鲶、岩原鲤、圆口铜鱼等三峡库区重要经济鱼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在三峡库区实施增殖、建设生态渔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

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从事中华鲟和达氏鲟的研究30多年,在中华鲟和达氏鲟的繁殖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池塘驯养繁殖以及人工杂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从事胭脂鱼研究20多年,于1979年对胭脂鱼人工繁殖成功,1994年胭脂鱼子二代繁殖成功,现在胭脂鱼苗年生产量达60——100万尾,居国内领先水平;

西南农业大学,在岩原鲤、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并在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规模化养殖;

西南大学,在鲶形目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在南方鲶、长吻鮠及鲿科鱼类繁殖生物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决了长吻鮠、南方鲶人工繁殖的技术难题并应用于生产。

5.3.3有市场优势。

水产品是倍受人们青睐的健康食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消费量将越来越大,这就为渔业特别是生态渔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