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9377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孟子对天命作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

万章上》,以下只注篇名)这样的解释,是将自然与人、存在与

价值联系在一起说的,“莫之为”、“莫之致”即是自然,它有先在性、本原性,也有存在性;

“为”与“至”却是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创造活动,正是这种生命创造使存在具有价值意义,其

价值的承担者当然是人。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及“存心养性事天”之学就是建立在这一前提

之上的,不只是现代人所说的所谓主体性问题。

我不想过多地讨论孟子关于天的学说,我想通过孟子关于具体问题的讨论以表现其基本的哲学观

念:

生态伦理的观念。

一、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孟子很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最亲近的保障和来

源。

他也谈到事实判断的问题,比如天地之运行,四时之变化,以至“千岁之日至”(即千年以

后的冬至),也是能够推算出来的(见《离娄下》,以下只注篇名),这是孟子所能理解的最直

观的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变化,也是人类认识能够达到的。

这里所说的认识,当然是事实认识。

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其四时的变化,必有其“故”,即所以然的原因,有原因便有结果,这就

是平常所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最基本的形式,不仅在西方早就提出来

了(见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中国古代的孟子也认识到这一点。

孟子还认识到事物的性质

和发展规律的问题,他用夏禹治水的故事阐述了这个道理。

他认为,人的智力是能够认识事物

的,但人在用智的时候不能“凿”,即不能刻意设置框架使事物服从,而是要顺应事物本来的性

质和规律行事,就是说,要按照自然法则行事,而不能用“人工”的方式改变之;

否则,就会受

到惩罚。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离娄上》)作任何事情都事如此。

这里既有存在的问

题,又有价值的问题。

人类不能乱用智力,如果乱用智力,就会出现“凿”。

对于这样的用智,

他是讨厌的,反对的。

水的性质是流动的,液态的,其运行规律是向下的。

夏禹治水之所以能成

功,就在于他能够按照水的性质和规律疏导之,而不是用填塞的方法使之改变其性质,这样的用

智,就是“行其所无事”即不要人为地制造出许多方案企图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规律,反而将

事情办坏。

这才是大智慧。

有人则不然,他们自以为很有智,用人工的办法改变自然界的秩序以

显示人的力量,其结果是恰恰把事情办坏了。

孟子对自然界的灾害也有清醒的认识。

水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害之一,中国古代有许多

治水的传说,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孟子进行了总结,认为禹的方法是最正确的。

他说“当尧之

时,水逆行,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

‘洚水惊余。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

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腾文公下》)当自然界的灾害

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就应当消除这些灾害;

但是,决不能以破坏自然的办法去消除,而只能

按照自然界本身的法则去治理。

而不可任意筑堤,使之改变其方向;

鸟兽害人者可驱逐到适宜其

生存的沼泽地带,却不可用杀害的办法消灭之。

这样,人兽各得其所,既保存了自然界生命的多

样性,又保证了人类生活的安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凡是讲到猛兽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孟子都使用“驱”字而不是用“杀”字。

或许有人认

为,在古代,猛兽太多,人类不具备消灭猛兽的能力,因而只能驱赶。

这恐怕不是唯一的理由。

人类文明开始之后,便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包括金属工具,对自然界的动物完全有能力消灭之,

但是却没有这样做,这恰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因为如此,直到殷、周之际,我

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北方,森林茂密,虎豹出没。

“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

之,天下大悦。

”(同上)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驱而远之”是指使其远离人群,回到森林之

中。

这就是“各得其所”。

这与杀尽斩绝的做法是决然不同的。

人们不一定在一次或几次大规模

杀戮中便可消灭所有猛兽,但是如果大开杀戒,不断地杀下去,用不了很久,就会将这些动物消

灭。

这里有文化的问题,有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问题。

但是,人类文明还有另一面,这就是有些文明(或全部文明?

)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对自然的

破坏。

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

有一篇介绍美国学者乔纳森·

韦纳所著《地球的奥秘》的

文章说:

“大量事实与研究表明,人类创造美好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

生态、人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改变着地球,

地球也改变着人类。

历史终于让人类开始懂得,只有使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决策层了解地

球,懂得人类只有和地球和谐共处,使关爱和保护地球成为行为准则时,人类才真正摆脱愚昧和

无知,才可能创造最美好的人类文明。

”①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破坏就更加严重,很

多动物已经灭绝,有些则濒临灭绝。

动物的灭绝意味着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土地的被破坏,水

土流失而造成沙漠化,水资源跟着减少,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形成一系列的危机,最终将是

人类文明自身的灭亡。

通过孟子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记载和论述,便可知道,中华民族之所

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能够延续和发展,与这种尊重自然的生存方式是分不开的。

世界上有些古老

的文明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这是值得记取

的历史教训!

现在要重新发现“新大陆”是不可能了,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类生存,或

留下了人类的足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孟子对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是非常重视的。

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源

都来源于自然界,人类是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生活的。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人们

只注意到社会政治层面的内容,即统治者对人民要实行仁道。

其实,它还包括对自然界的所有生

命的爱护,对自然生命法则的尊重。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撼

也。

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不违农时”是农业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人类生产活动所应当遵守的。

孟子很重视自然界的生长之道而反对“堰苗助长”。

庄稼的生长需

要自然条件,除了土地,还需要雨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

苗勃然兴之矣。

”(同上)但是天怎样才能下雨呢?

这就需要自然界的良好循环。

当时并没有现

代的科学技术,既不能靠人工降雨,也不能靠别的任何方法,只能靠自然界的“赐予”,但是,

按照孟子的理解,只要遵循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而不要过分索取、掠夺与破坏,就能够得到这样的

“赐予”。

至于“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关系到如何向自然界索取的问题。

孟子

反对用细网打鱼,反对在树林生长期入山砍伐,正是避免造成生态的破坏,使鱼类和树木能够正

常生长,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鱼可捕,有树可伐。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但又有很深刻的含义,

即不仅要为目前利益着想,而且要为长远利益着想;

不仅要为人类自身的利益着想,还要为自然

界的生命发展着想。

这后一点更是孟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古代的规定,鱼网在四寸

(古代尺寸)以下就是密网(“数罟”),禁止用密网在湖泊中捕鱼,其目的是为了保留鱼种,

使小鱼能够生长。

古人绝不允许“竭泽而渔”。

这里不仅有法律禁令,而且需要公共意识。

古人

也很重视对山林的保护,有很多具体的规定。

比如《逸周书·

大聚解》说:

“禹之禁,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斤。

”在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禁止砍树的斧子进到山林。

又如《礼记·

王制》

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即冬季树叶凋落之后再进山林。

即使进了山林,是否可以任意砍

伐呢?

不能。

古代也有市场交易,木材、禽兽鱼鳖之类都可以上市,但“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

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同上)意即树木不到砍伐的年龄尺寸,便不能上市交易,禽兽鱼鳖

不到足够的年龄体积,便不能上市交易。

诸如此类的规定还有很多。

《记记》中的《曲礼》、

《檀弓》、《王制》、《月令》、《玉藻》、《祭义》、《坊记》等篇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和论

述。

孟子只是将这些规定加以理论化的解释,使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地对待自然

界,并且认为这是“王道”的真正开始。

“养生送死”与儒家所说的孝有关。

如果能够作到细网不入湖泊,斧斤能以“时”入山林,

那就能够作到鱼鳖不可胜食而木材不可胜用。

鱼鳖不可胜食而木材不可胜用就能够作到“养生送

死而无憾”,即人人能够安居乐业而尽孝道,这就是“王道”了。

保护森林,保护动物,这时儒家的一贯主张。

过去学术界只看到儒家在社会政治方面的主

张,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

现在由于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

统文化,重新发掘这方面的精神资源,对于进一步认识儒家的本质及其价值时很重要的。

《礼记

·

祭义》记载曾子论孝时说: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

‘断一树,杀一兽,非

以其时,非孝也。

’”这里的“夫子”时指孔子。

在孔子和曾子看来,乱砍乱伐乱捕杀,就是不

孝。

上面所引孟子的思想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山林只有保护而后取之,才能“取之不尽”,

对于禽兽只有保护而后用之,才能“用之不竭”。

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和谐

相处。

如果把孝扩大到对天地自然界的范围,那么,其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礼记》中也有这样

的思想,比如《郊特牲》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郊之祭也,大报本反

始也。

”这里所说的“上帝”虽然沿用了殷周以来的用法,但其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它不再是

人格神,而是生长万物的自然界,是万物之“本”,因此要有敬意,要“报本”。

《郊特牲》又

说:

“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尊地也。

”天地自然界是万物之

本,归根到底也是人之本,人要以天地为法而取其材,因此要尊天尊地,也就是尊“上帝”。

样的天地当然不是人格神。

但是就其为万物之“本”而言,则又一种神圣性。

按照孟子的思想,不仅对于山林和禽兽要保护,即使对于水土也要保护。

他的“仁政”

学说不仅反对战争于杀伐,而且反对“辟草莱,任土地”(《离娄上》),即乱砍乱伐开山种

地。

战国时期,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就包括“辟草莱,任土地”,即开荒种地。

孟子为什么反对

呢?

这是值得深思的。

其实,孟子是很重视尽地力的,五亩之宅,也要种上桑树,养蚕织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