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812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4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9·

北京高考·

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

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

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

《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3.(2019·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

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

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4.(2019·

26)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

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

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5.(2019.4·

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项;

“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排除B项;

“循天下之公”,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

6.(2018·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

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7.(2018·

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

《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

《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8.(2018.4·

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

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

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9.(2018·

天津高考·

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

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

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

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10.(2018.4·

7)思想家王守仁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

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

“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

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

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拓展训练

1.(2019·

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3.(2019·

广东肇庆调研)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

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

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

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解析】孔子后称“子书”反映出经书经过孔子创办的私学传播,体现了春秋由学在官府到走向学在民间的状况,故C项正确。

4.(2019·

安徽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5.(2019·

河南濮阳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

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

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化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解析】据材料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再到西汉初年黄老思想为主,最后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结合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