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507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争论的焦点在于现代文学到底是时间概念?

还是性质概念?

在这里我们也向大家介绍传统和近年来两方面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

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2卷5号上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历时32年,习惯上称为"

现代文学三十年"

参照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年法,大体每十年为一段落,分三个时期:

1917--1927:

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新文学生长期。

1927--193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新文学的发展期。

1937--1949: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新文学的成熟时期。

(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打破现当代文学的界限,开始重新划分文学史。

这里简单向大家介绍有影响的几个观点。

1)80年代中期,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中提出"

20世纪中国文学"

的概念。

2)还有人提出"

19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的概念,将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近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打通。

3)还有"

百年中国文学史"

的提法。

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领域专家谢冕先生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便是对其的实践。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谢冕、孟繁华等《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

朱栋霖、丁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9)》

三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中国近现代以来追求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这一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明确这一历史大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质、现代文学的思想内容、美学风格等整体风貌及缺陷和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提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器物洋务运动

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科学(实业)救国——政体改革救国——思想启蒙

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缺陷及不足

美国学者杰姆逊说过这样一段话:

"

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能指(表现形式)不同,但所指(实质内容)相同,都是指向国家民族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同样是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寓言。

它遵循着"

理性启蒙——现代国民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出现"

这样的思路发展,过分追求"

工具理性"

给新文学带来了局限。

1.否定传统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移植、模仿、借鉴、探索的策略,造成了定位的困难。

2.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忧患意识与峻急情绪,过多的强调了文学的救亡、启蒙、教育等外在社会功能,致使现代文学不时偏向了纯粹的宣传。

3.重思想轻技巧、重意识轻审美。

强烈的理性精神使文学负载了太多"

非文学"

的使命,导致现代文学的艺术水准普遍不高。

阅读书目(文学史、作品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谢冕《1898:

百年忧患》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第三章20年代:

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五四”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的小说指琐屑的言谈。

《汉书·

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一直处于边沿的位置。

古代小说的概念十分宽泛,包括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志怪、传奇等。

小说的文体不规范,过于驳杂,客观上影响了小说的发展。

西方文学中的小说(novel)是在18世纪后期才被正式定名的文学形式,以前的小说是用“散文虚构故事”(ficton)来称谓,包括史诗、传奇、传记等。

直到18世纪以后,小说这种文体才逐渐规范,走向丰富和成熟。

一、小说从街谈巷议到文学正宗

1.小说界革命——对小说的重视

1896年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1902年发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15年《告小说家》三篇理论文章。

2.文学革命运动——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取得

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一批作家的小说创作,逐步使小说成为表现社会、情感、人生和启蒙的工具,小说逐渐移向文学的正宗。

二、“五四”小说转型的原因:

1.社会变革的推动。

1902年梁启超发起"

小说界革命"

,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传播手段,才形成了新的市民读者群体。

而报纸、书局向文学家支付稿酬也自近代小说始,稿费制度遂养成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

2.新式的教育产生了一代青年学生读者、作者群(包括留学生读者、作者)。

没有这样的群体,也就无法设想现代短篇小说先行革新的可能,因旧市民读者原本是没有读短篇的习惯的。

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1918年《新青年》4卷5号改版,一律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

接着,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小说月报》也改用白话;

1920年初,当时的教育部明令小学施行国语教育,这对叙述语言特别适用白话的小说的推广,自然起了巨大的作用。

4.西洋小说的影响。

西洋小说的引人,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这可以追溯到163种"

林译小说"

的历史性作用。

从观念到文体,外国翻译小说的影响至深至巨,它们表现在小说的形式、叙事、语言各个方面。

三、20年代小说概述

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

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1.人生写实小说:

(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

(1)问题小说

(2)乡土小说(乡土文学)

2.浪漫抒情小说:

(前期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弥洒社)

第二节冰心、王统照等人的问题小说创作

问题小说(ProblemStory),创自美国之小说家施笃唐氏(PrankStockton),其小说《女欤虎欤》(TheLadyorTheTiger)。

是写某蛮族之王有一种特别的判决罪犯的方法。

将罪犯置于大斗兽场中,场内有两扇绝然相同的门,一扇门内是一猛虎,另一门内是一美女。

罪犯必须开启一门。

如是猛虎,他就被吞噬,说明犯人罪有应得;

如是美女,则说明他是受了冤屈,此美女就赏其为妻。

蛮王的爱女乃掌上明珠,但她却爱上了宫中的一个仆役。

蛮王盛怒中就将这个青年置于斗兽场中宣判。

其爱女用巨贿得知哪个门是猛兽或美女,只要举手示意,仆役即可免死而得美女为妻,而这个美女又正好是公主的情敌。

那么公主会示意仆役开哪个门呢?

“一生一死煞费苦心,总难两全,或死或生,无非一散。

一、问题小说的兴起

问题小说(1919—1923年)是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以谓之“问题小说”。

其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涉及民众疾苦、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

1.问题小说的形成

1919年初,北京大学学生团体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

新潮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在成立三年多的时间里,刊出小说26篇,其中坚分子罗家伦成了最早写作问题小说的作者之一。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

》等,显露了"

问题小说"

的端倪。

到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

的风气。

文研会的推进:

1921年文研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此后,以文研会为主体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只是"

五四"

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

题材热"

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小说家都写过"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艺术倾向不尽相同,却汇成短期的一股创作潮流。

2.形成的原因

一是"

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1918年《新青年》的"

易卜生专号"

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

是一个推动。

理论上的倡导则更早。

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就颇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

的地位,并由此肯定"

为人生"

的文学。

3.特点

A:

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

B: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实际上是开不出药方,也有些作家试图以“爱”、“美”净化人生);

C:

在小说形式上,比较幼稚。

二、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出生于福州,1901年移居上海。

父亲是当时清朝政府的海军军官。

1914年秋天考入教会办的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日后贯穿于冰心早期作品中的"

爱的哲学"

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正在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读书。

在时代的感召下,正做着学生会文书的冰心,经常写些宣传文章,并开始对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进行思索,随后创作了一批暴露黑暗、提出社会问题的所谓"

冰心创作成就还有散文和诗歌方面(小诗派),尤其是她的通讯《寄小读者》(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前期:

暴露和批判社会种种弊病。

《两个家庭》(1919年,处女作):

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家庭培育出来的女子两种绝然不同的命运;

《斯人独憔悴》:

具有时代意义的父与子的冲突;

《去国》:

“祖国呵!

不是我英士弃绝你,乃是你弃绝我英士了呵!

《最后的安息》:

控诉童养媳制度的罪恶,翠儿勤劳聪明,朴实可爱却备受婆婆的虐待和折磨而含冤死去;

“慈怜温蔼”、天使般的惠姑抚慰她使之宁静愉快地走向极乐世界。

(2)后期:

“慰安”身份与“爱的哲学”。

("

心理问题小说"

试图安慰青年的苦闷、忧伤心灵,并力图回答、解决问题,转向“开药方”。

《超人》(1921年):

何彬(“爱和怜悯都是恶”),禄儿的母亲使他悟到“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

“爱的哲学”战胜了“恨的哲学”。

后来有《悟》

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但小说形象苍白、说教太重,损害了艺术感染力。

三、叶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