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813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毫米的认识 -2-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四边形 -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有余数的除法 -7-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9-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秒的认识 -12-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13-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可能性 -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毫米的认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

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

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

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

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并提问:

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

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

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

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

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

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

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

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

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

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

毫米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

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

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总的设计思路为:

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

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四边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

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4、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

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

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

根据学生所说,概括说出:

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所以今天我们先研究图形中的一类——四边形,从而顺利出示课题。

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课题。

  

(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把你脑中的四边行画下来。

”第二步,展示学生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

第三步,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

第四步,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

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①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

先让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教师呈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