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7081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答案】C

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

“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

这从侧面反映出

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

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

【解析】“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B;

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

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C;

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D。

【答案】B

3.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

此类田庄的增多

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C.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

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解析】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需要和外界直接交换,这种模式会直接导致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故A正确;

田庄经济只是满足自身需要,不会限制田庄之外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排除B;

豪强地主只是控制庄园内部的农业,对于庄园之外不能进行垄断,排除C;

田庄经济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

【答案】A

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排除B;

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D。

5.有学者称:

“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解析】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

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B正确;

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A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C错误;

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错误。

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乏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解析】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故D正确;

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排除A;

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排除B;

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排除C。

【答案】D

7.宋代农学家陈敷说: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

“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代农学家沈氏说:

“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

CD均与材料无关。

8.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

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解析】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排除A;

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

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排除C;

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排除D。

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

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10.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

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

这说明

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

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

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

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解析】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是当时开展的洋务运动的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因此派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是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

A、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洋务运动的主旨是“中体西用”,洋务派没有认同美国的制度,排除C项。

11.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排除A;

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排除C;

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正确。

12.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排除A;

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排除B;

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排除C;

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正确。

13.“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上文旨在

A.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

B.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

C.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根据材料“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出得出,文中主旨强调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故进一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故D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并没有针对某一种言论,排除B。

材料没有具体做出哪种路线指导,排除C。

14.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解析】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C;

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排除A;

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排除B;

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1962年就有了转机,所以D与题意不符,排除。

15.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正确;

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排除B;

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排除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