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6303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910课Word文档格式.docx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解析】选C。

材料信息没有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错误;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错误;

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吸收了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正确;

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错误。

3.“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东国”“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易桑麻”。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域商人到中国贸易,因贸易中的代表性商品是丝绸,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故选A。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

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排除B;

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不符合史实,排除C。

5.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

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

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

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宋朝、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C符合题意。

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

B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

D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时期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6.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

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

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

题干体现陆上丝绸之路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是各文明的交融、发展,而不是形成高级文明,排除A;

题干体现了文明的交融、发展,没有体现塑造文化特色,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草原文化,排除D。

7.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

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解析】选B。

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加强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

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

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

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7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要紧扣材料一从官府作用、航程范围等角度来概括;

第二问可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

(2)题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气候、地形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特点:

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

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

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

影响:

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

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

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

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

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这首先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世界市场的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故A正确;

殖民扩张也是由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故B错误;

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C错误;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错误。

2.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

时间

传入中国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

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15世纪末

番茄

秘鲁

16世纪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

之交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传播到欧洲和中国,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故答案为B。

A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

3.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故选B。

4.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

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

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材料中“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

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将世界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在地区,一个是商品输出所在地区,因此本题选择C。

A只强调一方面;

B不够完整;

D只强调了文化部分。

6.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