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6256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优课堂历史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Word下载.docx

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成员国为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成员国为英国、法国、俄国,在地理位置上三国均不接壤,相对于同盟国而言,协约国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外部包围的态势。

考点二引发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欧洲的火药库”——巴尔干半岛:

列强竭力利用该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使得这里各种矛盾盘根错节,形势日趋复杂化、紧张化。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费迪南夫妇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军事演习。

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激起塞国的强烈不满。

演习结束后,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时,17岁的青年普林希布开枪射杀了费迪南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考点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2)具体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3)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索)。

2.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3.交战的国家: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队法国宣战;

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

意大利本是同盟国成员,在协约国的许愿拉拢下,与1915年5月3日对奥匈帝国宣战。

4.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课残酷的世界大战

考点一僵持的战争

1.主战场:

欧洲

2.主要战线:

(1)西线(最关键):

英、法、比——德。

(2)东线:

德、奥匈——俄。

(3)南线:

奥匈——塞尔维亚。

3.战况:

在西线,法军在霞飞将军指挥下及时调整部署,在马恩河会战中迫使德军全面后撤。

法国战局转危为安。

在东线,俄军进军东普鲁士,对西线的德军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考点二“凡尔登绞肉机”

1.时间:

1916年2月.

2.交战双方:

德国和法国。

3.战争概况:

德军在短短4000米长的战线上,集中了1400门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猛轰。

炮火摧毁了战壕,烧光了森林,连山头也被削平了。

战役开始时,德军称凡尔登是:

碾碎法军的铁砧(zhen),但后来证明,这块“铁砧”不仅使“法国把血流尽”,而且也使“德国把血流尽”。

4.结果及影响:

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

凡尔登战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幕,倍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考点三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

1.一战后期的战况:

(1)1917年4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2)1918年9月,协约国在各条战线上发动总攻,同盟国迅速土崩瓦解。

(3)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

(4)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协定上签字(结束标志)。

2.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3.一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浩劫,共有33各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卷入了这场大屠杀。

欧洲各国为战争付出了800万人生命的代价,在全世界单位内,则有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伤残。

(2)一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新的不平衡。

造成了欧洲的衰落和美日的兴起,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3)一战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如俄国的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4)一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如中国的五四运动。

(5)一战中各国争相研制和使用的坦克、毒气、轰炸机、潜水艇等新式武器,客观上推动了军事、科技、学术的进步。

第3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考点一大国操纵的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

(1)召开时间:

1919年1月。

(2)主要目的:

重新划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3)操纵国:

英、法、美。

(4)中心问题:

处置战败的德国。

(5)结果:

签订《凡尔赛合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6)实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合约》

(1)签订时间:

1919年6月。

(2)签订双方:

战败国和德国。

(3)内容:

1领土问题:

德国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和洛林;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承认波兰独立,向波兰割让“波兰走廊”;

2殖民地问题: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英、法、日等国“委任统治”;

3军事问题:

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4赔款问题:

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3.“凡尔赛体系”:

(1)形成:

战胜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条约,它们与《凡尔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影响: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考点二暂缓矛盾的华盛顿会议

1.华盛顿会议:

(1)召开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任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争夺尤为激烈。

(2)发起者:

美国。

(3)召开时间:

1921~1922年间。

(4)参与国:

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

(5)召开地点:

华盛顿。

(6)结果:

1922年2月,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条约》。

(7)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会上签订的各项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

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2)没有采纳中国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实现关税自主等正当要求。

(3)影响:

公约使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落空,将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局面,为列强共同抓分中国提供了条件。

3.华盛顿会议的评价:

华盛顿会议中,获利最多的是美国;

受限制最厉害的是日本;

受伤害最重的是中国。

考点三国际联盟的成立

1.建立:

1918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成立国际联盟;

1920年1月,巴黎和会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2.解散:

1946年。

3.性质:

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性组织。

第二单元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

第五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考点一二月革命后的俄国

1.二月革命开始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群众斗争不断高涨,沙皇的专制统治已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

2.二月革命简介:

1917年3月(俄历2月),彼得格勒工人举行“反饥饿、要面包”的游行。

游行迅速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史称“二月革命”。

3.二月革命结果:

(1)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胜利;

(2)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并存,实际权力掌握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手中。

考点二十月革命的炮声

1.十月革命开始的背景:

(1)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领导革命斗争,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号召俄国无产阶级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回政权,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

(2)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前线的接连失利和国内持续的经济危机,激起了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强烈不满。

2.十月革命的进程:

(1)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晚,列宁来到武装起义的总指挥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2)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标志着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

起义者从四面八方攻打临时政府的最大据点——冬宫。

3.十月革命的结果:

11月8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行的原因:

1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对新发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联合反扑,苏维埃政权陷入危机之中。

2国内面临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局面。

(2)内容:

实行了余粮收集制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3)评价:

1对于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从而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产生了重大作用。

2随着国内的战争的胜利,工农群众对这一政策的不满也在不断加剧。

2.新经济政策

(1)实行原因:

国内外形势发生新的变化,表现在:

第一,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二,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

(2)实行时间:

1921年3月。

1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2除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3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4)结果:

苏维埃俄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1)新时期新任务:

和平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新举措:

多种经济形势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手段灵活多样。

(3)新影响:

极大地调动了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4)新特点: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它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是列宁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用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第六课迅速崛起的苏联

考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1.苏联的成立

(1)成立时间及全称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加盟的共和国

最初加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以后陆续增加到15个。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1)路线的确立

1924年列宁誓死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建设路线。

(2)开始标志

1926年,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