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资本流动作为国际间经济交往的一种基本类型,不同于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特征的商品交易,它是从使用权的转让为特征的,一般以盈利为目的。
正确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可从下述五方面入手。
第一,从资本的流动方面看,可分为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
前者是指本国资本流向外国,即本国对外输出资本,它包括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外国对本国的债务增加、本国对外国的债务减少、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等四种方式。
后者是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包括外国对本国的债务减少、本国对外国的债务增加、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和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等。
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者相抵后的净额,即为资本项目的差额。
第二,从资本流动的规模看,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项目中的流出(入)总额以及流出(入)净额等指标可直观地加以反映。
第三,从资本流动的方式看,有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国际信贷等。
第四,从资本流动的性质上看,有政府间、私人间资本流动。
第五,从资本流动的类型看,可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同时,弄清国际资本流动与各相关概念的关系,也有助于理解其含义。
第一,国际资本流动与资本输出入的关系。
两概念一般可以通用,但资本输出入通常是指与投资和借贷与金融活动相联系并以谋取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流动,因而不能涵盖资本流动的全部内容。
例如,一国用黄金、外汇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显然,这部分资金外流只是作为国际支付的手段以平衡国际收支,而不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因此不是资本输出。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资产负债的关系。
资本流出反映了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而资本流入则正好相反。
可见,一国资本流动总是同其对外资产负债的变动密切相关的。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的关系。
国际资本流动作为国际金融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被纳入国际收支的考核之列。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本流动的总体情况,主要反映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账户中。
此外,还反映在经常账户单方面的、无偿支付的资金移动。
官方储备项目则表明有关国家政府之间为结算国际经济交易差额而发生的金融资产转移的金额。
另外,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动控制,可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状况的目的。
第四,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流动的关系。
就经济学意义而言,资本流动和资金流动是互有区分的。
资金流动是指一次性的,不可逆转性的资金款项的流动和转移,相当于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的收支,如进出口贸易到期货款的支付是一次性的转换,属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资本流动即资本转移,是可逆转性的流动或转移,如投资或借贷资本的流出伴随着利润、利息的回流以及投资资本或贷款本金的归还。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进出口贸易项目下的资金融通(如延期付款),应属资本流动的范畴;
而投资利润和贷款利息的支付,并非投资资本或贷款本金自身的回流,应归属于资金移动或经常项目支付;
政府或官方的无偿援助或捐赠,一般列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不属于资本流动范畴。
一般而言,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
第一,取消外汇管制或外汇管制轻松。
国际资本能否在各国间顺利实现流动,流动的范围、方式、规模等都要受各国外汇管制条例的制约。
只有在外汇管制轻松或无外汇管制的国家,才可能发生资本的流出与流入;
第二,必须有健全、完善、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
因为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的,因此,建立、健全和完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长期资本市场和短期资本市场,是用国际资本流动得以顺利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对这一阶段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回顾,我们可以以第一、第二次在世界大战为临界点来进行分析。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当时的工业国家,如英、法、德等国,就已有一定规模的资本输出。
英国是当时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每年资本流出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10%,法、德次之。
就资本的流向而言,资本输出多集中在北美洲、拉丁美洲和澳洲(占一半以上),对东亚、中东和非洲等殖民地附属国也有一定比例的输出,法德在俄国、东欧、北欧等地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
就资本输出的方式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私人股票、债券的证券投资,且主要投资受款国的公用事业部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也加入了资本输出国的行列,由原来的债务国跃升为净债务国,资本流向以拉美、加拿大和西欧等国为主,资本输出方式则主要是政府借贷取代了私人资本借贷,大体上讲,截至二战前,世界长期资本输出的规模不大,地区流向、部门结构和资金流动方式等均较单一。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从量上看,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空前膨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取代国际贸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如世界出口贸易量曾因世界经济的周期衰退至1979—1982年水平,出现下降或徘徊,而国际资本流动却未受影响,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1973—1979年期间,发达国家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1%,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80年代后半期,外国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平均增长率约为34%,相当于同期国内产量增长率的四倍和国内投资增长率的两倍多。
从质上看,资本流向输出方式、资本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在资本流向上,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中,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对外的投资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次,就输出方式而言,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资本输出中直接投资取代间接投资成为主要投资方式,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证券化的趋势,国际证券投资进入繁荣时期;
再次,就资本结构而言,二战后制造业成为各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对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服务业投资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而对采掘业、石油业等传统部门的投资所占比重迅速下降。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期国际金融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得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资金供给相对趋紧,且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迅速回流发达国家,加大了资金不均衡的发展趋势,投机性资金的流动伴随私人资金融入资本市场趋势上升。
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资金需求上升
主要发达国家(欧盟、美、日本)资金需求的上升,使得发达国家既是对外投资的大国,也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全球4万家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对外投资已占世界直接投资的90%,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已经渗入各国各地区的几乎所有领域和部门,从而带动资金的迅速流动。
美国从1985年起,从近一个世纪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外债总额从1990年的6000亿美元上升至目前的1万多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5%—20%,贸易赤字从同期的1000亿美元增长至3000亿美元,唯有财政赤字由3000亿美元下降至226亿美元。
美国既是世界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又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
尤其是近几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国际经济地位和金融实力不断上升,投资环境日趋好转,促使资金大量流入,美国成为高负债与高流入兼顾的区域。
而欧盟国家则由于经济复苏的乏力,对资金的需求也有所加大,由主要投资国变为资金需求国。
其中德国由于内部原因以及欧盟统一货币达标的需要,在资金上作了较大的调整,被迫损失了部分资金而解决和调整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德国对外资金的供给能力。
日本虽然在80年代中期凭借经济及金融实力,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
从1984年到1989年,日本海外贷款以每年25%的速度膨胀,到1990年海外债权余额达2万亿美元,日本银行业的海外贷款已经占到全球贷款总额的40%,成为世界最大的资金供给国。
但90年代以来的日本泡沫经济使得日本政府被迫将挤占国际市场的战略变为从国际市场收缩的战略,股票债券总额也逐年下降,明显的表露出股票市场国际地位的下降。
而日本采取资金收缩的原因在于国内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口导向转为内需导向,私人消费和国内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因而国内资金的需求明显上升,尤其是银行业为适应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努力增加资本金而收缩放款业务,加之银行不良贷款的负担沉重的拖累,使日本明显收缩减少对外资金的供给。
2.转轨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地区资金需求旺盛
俄罗斯及东欧等转轨国家因经济调整和改革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中东欧国家都是中小国家,本身市场容量小,国内生产总值的1/3甚至1/2靠外贸实现。
外贸状况的变化以及外债的增加,使该地区丧失了1993—1996年吸收外资的良好势头,1999年以来,由于科索沃问题的影响,吸收外资更加困难。
1998年,俄公布的外债约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65%;
1999年初,FitchIBCA已将俄政府所发行的欧洲债券行定为CCC级,俄几乎很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到外汇资金,1993—1998年流入俄罗斯的国际投资仅为92亿美元。
2000年起流入俄罗斯的外资开始增多,仅2001年上半年,俄共吸引外资66.8多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40.5%。
非洲、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净资本流入从1990年的231亿美元猛升至1995年的1041亿美元,但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动荡以至发展为亚洲金融危机,整个地区经济金融的恢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流入资金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受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危机的影响,流入拉美的国际私人资本1998年也下降为876亿美元。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投资阴霾中少有的亮点之一。
在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中国利用外资保持了很高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2002年前八个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4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2%[1]。
3.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地区分布有所变化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达1.5万亿美元。
由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兼并热潮的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继续扩大,到1999年底,其累计余额已超过5万亿美元,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长了2倍多。
从流量指标看,年流量经过暂时下降后,大幅回升为2108亿美元和2013亿美元,此后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1991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为2108亿美元和2013亿美元,1993年以后,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开始恢复性增长,并于1995年首次超过了3000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40%。
90年代下半期,虽然国际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速有所减缓,但仍呈持续增长态势,1999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865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27%,而2000年则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i][2]。
2001年开始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其中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为7350亿美元,流出规模为6210亿美元,比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