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东吴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吴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節「常道」與「非常道」.................................9
第三節道之特性及屬性......................................12
第四節道之價值及老子價值觀................................19
第五節道法「自然」的概念及無為觀...................24
第三章建構老子生命哲學的理想目的............................31
第一節老子的生命觀及養生工夫..............................31
第二節上善上德聖人之意涵及其境界.........................45
第三節美好世界的理想社會:
自然無為之治及小國寡民.......57
第四章生命哲學中的理解、詮釋、分析原則......................69
第一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69
第二節「正言若反」........................................83
第五章結論....................................................91
參考書目...................................................94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宇宙一切都在大化流行中,我們稱之為易,而易含有變易在內,而變易的目的在於生生,因此,《繫辭上傳》有「生生之謂易」。
變易之初是為太極,其無始無竟混茫之極,我們又稱之為無極,無極(太極)是生命之機,又叫造化之元。
《繫辭上傳》曰: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這是一套我國很早的生命哲學的思維系統。
吳怡也提到我們中國哲學是生命哲學,這個觀念已成為近代中國哲學研究者的共識,雖然對生命的詮釋,每個人觀點各有不同,但大致來說,都認為中國哲學是以生命為主體。
牟宗三也認為中國哲學它沒有西方式的知識為中心,而是以「生命」為中心,由此展開他們的教訓、智慧、學問與修行。
中國哲學既然被認定為生命哲學,而代表中國哲學之一的《老子》堪稱其為生命哲學更是無可厚非,我想《老子》書中一定含蘊著深奧之哲理,諸如有關:
生命的價值、生命保存之道、聖人的人格、理想的政治、正言若反的思辨、生命的終極、生命的真諦;
又何以老子言:
「……死而不亡者壽。
」其意涵著什麼樣生命的轉化?
值得我們去發揭。
老子那些深奧的哲理是以“道”為核心所鋪陳來的,“道”在先秦思想中是依附在天道之下,直到老子把它提升到「象帝之先」、「先天地生」的優越地位,“道”遂成為宇宙萬物的根源,而其法自然的原則,都被老子建構在他的形上哲學、管理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生命哲學……之中。
而在這些的哲學中是以生命哲學為其底蘊,所以要探究老子的哲學,首當先以生命哲學為研究對象。
第二節研究的範圍
就原典方面而言:
通行本《老子》已經流傳了二千餘年,但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批帛書,其中有《老子》甲、乙版本;
又於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發現有《老子》節選本甲、乙、丙三組。
帛書《老子》文字及內容和通行本《老子》差異不大,但竹簡《老子》的章序、文字和帛書本《老子》、通行本《老子》有所不同。
因此,研究《老子》就必須通行本、帛書本、竹簡本互相參酌分析比較以求其真義,但是本文的研究以通行本為主,帛書本及竹簡本為輔。
就論題方面而言:
本文就有關老子生命哲學中的道是什麼?
老子生命哲學中的理想目的是什麼?
老子所處的環境如何?
老子的邏輯思辯問題以及法則如何?
加以廣泛以及正確的分析、詮釋,而不作無謂的義理延伸與論述。
就內容方面:
首先就道的淵源、何謂常道與非常道、道之特性及屬性、道之價值以及老子的價值觀、道法自然之概念及無為觀加以論述,其次就老子生命哲學中的生命觀、養生功夫、上善上德聖人之意涵及其境界以及美好世界的理想社會──自然無為之治、小國寡民加以論述,最後就老子生命哲學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以及「正言若反」加以分析詮釋。
第三節研究方法
「方法含有應該遵循或必須遵循的規範與約束性,方法就是.達到研究目的所使用的一種規則、技術。
」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
觀念研究法、對比研究法以及融貫法,雖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它們仍可並行不悖,互補為用,俾能使本論文能達到更有系統性、更合理性、更深度化。
一、對比法:
所謂對比法(Contrast),是指同與異、配合與分歧、採取距離與共同隸屬之間的交互運作,此法的主旨即在將數個研究對象予以排比對照,使在研究者經驗演進的歷程中,顯示出這些對象彼此間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在本文中使用對比法是有其必要的,如《老子》的現行本中: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在竹簡《老子》和帛書《老子》就有些不同的記載,此時,使用對比法,經由研究顯出這些對象彼此間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其他不管哲學概念像“道”、“有”、“無”、弱“或哲學命題如: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或正言若反或道在《老子》原典中的特性或小國寡民之意涵……都可以使用對比法來顯現出它們這些概念、命題彼此間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二、融貫法:
本法是基於融貫理論及融貫一致原則(principleofcoherence),所謂融貫一致原則,在消極上要能避免自相矛盾或相對立的歧見;
在積極上則文本中所含的觀念與命題,必須能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內在融貫的義理整體。
融貫說主張真理表現為一組命題之間的貫通關係或相互關係的理論。
融貫論也從一命題同其他命題之間的關係去考察命題的真理性。
融貫法也是值得使用的一種方法,當哲學概念、哲學命題在原典中呈現多次時,就能利用融貫法考察其命題的真理性或形成一個內在融貫的義理整體。
例如《老子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和《老子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此處兩者之“物”是否意涵相同,就可用融貫法去解決。
又老子在原典中多次提到“水”,其想表達的意涵是什麼?
亦可用融貫法考察其真理性,形成一個內在融貫的義理整體,以免前後論述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
三、哲學觀念研究法:
它是針對哲學的原典中的「哲學概念」進行理解、詮釋、分析的方法,而其目標,在使得哲學作品中的觀點被架構成一套觀念明晰的哲學理論體系。
本文為雖然使用對比法和融貫法,但是它們並非屬於一個系統性的方法,所以,再使用哲學觀念研究法最後能把觀念架構成一套明晰的哲學理論。
例如對“道、有、無、柔弱”的概念及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正言若反」、「小國寡民」……的哲學命題進行對比、融貫之後,再使用哲學觀念研究法來架構成一套觀念明晰的老子的生命哲學理論體系。
第二章闡釋老子生命哲學中的道
老子生命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就是道,道是什麼?
「『道』是生命的源頭,『道』是生命存在的基礎,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脈絡由『道』開展,生活的問題以『道』的原則來解決。
」「道」可以說是老子生命發展的動力,如果沒有「道」,老子生命哲學則無從開展。
但是,「道」的淵源甚早,也並非由老子開端,「道」老早已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只是先人總無法突破「天道」之藩籬。
自從老子把「道」提升到超越一切之後,此「道」就成為宇宙天地萬物的總原理,也就是所謂的「常道」,此常道具有其特殊的性質彰顯其偉大之意涵和高超的價值。
然而老子如何詮釋道之永久性、超越性、特殊性?
又如何塑造道的高超價值?
又如何指出時代性的弊端?
又如何以睿智的眼光洞悉一切亂源的端倪?
又如何敦敦告誡吾人「自然無為」的深邃意涵?
這些正是本章要探究的範疇。
第一節「道」的觀念淵源之探究
在生命的哲學中,「道」因老子而閃爍其無盡的光芒,「道」被老子塑造成無上的價值,諸如: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老子‧六十二章》
老子確實將「道之尊貴」、「道之偉大」、「道之奧妙」盡其朗現,極其發揮闡揚,但是「道」其來有自,並不是憑空出現,只是經過老子的轉化、提升,才能終至成為宇宙天地萬物之總原理。
現在我們要來探究老子道之觀念的來龍去脈。
有關「道」的文獻最早見於金文,其意義專指「道路」而言,而段玉裁《說文解字》:
「道,所行道也。
」其意義亦指「道路」;
就是《易經》〈小畜卦‧初九〉:
「初九,復自道。
何其咎?
吉。
」,〈履卦‧九二爻〉:
「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復卦‧卦辭〉:
「復、亨,出入無疾,朋友無咎;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
利有攸往。
」中卦爻辭之「道」乃然指「道路」之意。
以上「道」的意涵「道路」這在老子的原典中,並無跡可循。
直到《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道」字之使用有些指「道路」,有些也逐漸邁向抽象的哲學範疇的遞變中。
如《詩經》中的〈風‧雄雉〉: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遠,曷云能來?
」以及〈小雅‧大東〉: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如履,小人所視。
」其中的「道」就是指「道路」之意。
但是,《詩經》中如〈鄘風‧牆有茨〉:
「牆有茨,不可掃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道」就是指「言說」之意。
在〈老子‧一章〉中: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在本章它意指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
第二個「道」字,是指「言說」的意思。
《詩經》中指「言說」的道,和老子中指「言說」的道不謀而合。
陳鼓應說:
「道」的意涵有些地方指形而上的實存者,有些地方指一種律則,有些地方指人生的一種律則、指標或典範。
「道」的意涵指規律、準則或典範,在《老子》的原典中便隨處可見。
《尚書》是商周文獻史料的彙編,已將「道」初步抽象化,和《老子》原典中「道」的意涵是相符的。
如〈洪範〉: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無有作路,遵王之路。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此處之「道」是指規則或典範。
〈君奭〉:
「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於文王受命。
」此處之「道」是指主張、原則和方法。
〈康王之誥〉:
「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
」此處之「道」指天數運行之規律。
但儘管《尚書》作者已經開始用「道」說明社會現象,並寓善惡是非觀念于「道」中,「道」在《尚書》中還不是一個哲學概念。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於「道」的運用,其意涵也隨之增加,「如《左傳》、《國語》中『道』就已經完成了由一個具體對象的名稱—道路—向哲學概念上升和抽象。
具體地說,《詩經》中以『道』喻理,『道』開始與其本義分離。
《尚書》中的「道」滲入了好惡、正直、法則、理義等含義。
《左傳》、《國語》中社會規律、人倫法則、自然規律逐漸向『道』融合,『道』向哲學範疇的昇華和抽象可以說已經完成了。
」
此時「天道」的觀念意涵著一個天象的變化規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