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5453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理02第二章第二节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概念。

从资源的作用和地位看,土地资源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包含以下内涵:

土地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对象,而是在不同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可为人类利用,并为人类提供福利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

土地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占据着三维空间,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过程。

表现为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般来说,土地资源具有如下属性:

(1)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或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场所。

土地自然生产能力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农业土地的基本特征。

(2)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土地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乎的影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各土地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制约,并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信息交流而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具有综合观点,维持土地生态平衡,保护士地资源。

土地是一种可更新性的资源。

生长在土地上的农作物可以不断地生长、收获和再生长、再收获。

土壤中养分和水分可以不断地被植物吸收、消耗和得到降水、灌溉及施肥的补充。

土地系统中的能量也不断地进行输入和输出,因此,土地肥力可以得到周期性的恢复,从而保证土地生产能力不会下降。

合理地利用土地,土地肥力可以不断地更新和改善,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保证土地永续利用而肥力不致下降。

(3)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地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土地资源的时间的变化性。

地球上的土地都是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及其他过程在特定地质时期的产物,作为自然过程形成的土地必然具有不断演变的特征,因此,认识土地要有动态观点。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土地改造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影响也日益深化,土地的时间变化将越来越迅速。

(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交通工具等)可不断增多、改进、更新,而土地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也不可能由其他生产资料所代替。

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离开土地就无法进行,特别是农业用地。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土地都打上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烙印,土地资源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因此,不能把土地资源仅仅当成纯自然的物质系统来研究,也不能把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分割开来研究,同时必须考虑其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把自然和经济融为一体,统一地研究土地资源的综合属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是任何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和基地,这是土地区别于其他客体的独立性。

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研究必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统一性。

按农业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

104km2,居世界第三位。

南北长约5500km,跨49个纬度,包括九个热量带,东西宽5000余km,跨62个经度,包括四个水分区。

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根据《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类型可达2700个左右。

中国如此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渔生产的全面发展。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

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与平地相比,土地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而且土地生态系统一般比较脆弱,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

但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经营。

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中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四位;

天然草地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5%,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有林地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0%,居世界第五位。

可见中国农、林、牧土地资源的绝对面积均居世界各国前列。

但应该指出,资源只有对人能予以利用才有意义,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量计,则各类资源的相对数量是少的。

中国人均耕地约0.13hm2,为世界人均耕地0.36hm2的l/3强。

森林覆盖率仅12.49%(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2%)列世界第121位,人均有林地0.11hm2,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1%,世界人均有林地1.05hm2。

天然草地稍多,每人占0.34hm2,也不及世界平均数的l/2,世界人均约0.75hm2。

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据《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数据集资料仅约1.46亿hm2,这些土地按性质主要为林牧用地,每人也仅占有0.16hm2,其中宜于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与经济果木的,人均不到0.03hm2,尤其可以作为粮、棉、油、糖等农作物基地建设的净面积人均不足0.006hm2。

与之相反,不能利用的裸地和海拔4000m以上利用率很低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5.2%,人均0.36hm2左右。

中国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相对数量少,特别是耕地、林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是中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而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资源不超过70%,尤其宣就地资源比重低,所以从总体看,中国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但是,农林牧各类用地的质量有较大差别。

在1.33亿hm2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仅占41%,中、下等就地占59%。

又由于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耕地资源的本底质量不高。

由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改土,农田基本建设和对土地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御灾害的能力并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

天然草地多分布在半干旱、干旱地区,那是由于水分不足,产草量普遍较低。

林地资源,由于中国山地普遍宜林,一等林地占65%,质量较高,潜力也较大。

中国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面积的22%;

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土地退化也是土地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综合上述,大致上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东南部季风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和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而且也是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但是,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旱涝交替出现,自然灾害频繁。

林地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地区。

在季风区内,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别也很显著。

东北地区属温带,平原面积大,耕地、林地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但大部分地区热量略显不足;

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耕地多,但林地少,水源不足,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多;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坡陡沟深,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水热丰富、生物资源多样,但山地多,平地少,农耕地不足。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低。

青藏高原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m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总之,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匹配,地区差异大,这一特点在农业生产安排上必须给予充分注意。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

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接近或达到13亿,人均实际占有耕地将下降到0.1hm2,21世纪20~30年代人口将接近或达到15亿,人均耕地则继续下降到0.08hm2。

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将更加严重,中国将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

三、土地资源结构:

数量与质量评价

我国土地资源缺乏详细勘测,通常应用的国家统计资料大多是地方上报材料的汇总,其数字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

1980年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陆续组织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土地资源概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家土地管理局)、《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制(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农业部畜牧总局)和《中国1:

100万草地资源图》编制(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全国沿海滩涂资源调查(国家海洋局),林业部“六五”期间还进行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这些工作的结果,虽还不能说已经查清了全国的土地资源,但它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于实际情况,可供我们开展研究时参考(表2.2.1)。

表2.2.1全国主要土地利用种类面积统计表*

类型

面积

占中国大

资料来源

108km2

108km2

陆面积%

耕地

有林地

疏林地与灌木林地

草地

裸地

内陆水域

冰川

居民点与工矿交通用地

133.33

119.47

47.73

400

185.26

17.6

5.87

26.4

1.33

1.15

0.48

4

1.85

1.18

0.39

1.76

13.94

12.49

4.99

41.82

19.37

1.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