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75371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苏留学运动始末Word下载.docx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在军阀割据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民不聊生。

为整治满目疮痍、四分五裂的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积蓄力量,搭建舞台,提出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大党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

此时的俄国在列宁的旗帜下,完成了十月革命的洗礼,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世界历史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作为与中国有着300余年交往史和最大的邻国,其社会的剧烈变化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影n向和巨大的吸引力。

对于刚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而言,民族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的未来如何设计?

面向北方,奔赴苏俄,在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广袤土地上可能有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于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留学运动拉开了沉重的开场帷幕。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旅俄(苏)留学运动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开始广泛传播。

李大钊在1919年5月所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专门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第6卷第5号)上,这是我国最早比较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此后,《新青年》杂志连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

1920年11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译本在中国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并迅速扩展。

与此同时,列宁的著作也被介绍到中国来。

列宁著作的第一篇中译文《民族自决》发表在《新青年》第8卷第3号上,第4号又发表了列宁的《过渡时代的经济》。

1920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马克思主义学会(1920年5月成立)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出版。

在创刊号上登载了列宁的《俄罗斯的新问题》及《列宁的著作一览表》等文。

第4期上登载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一部分。

关于介绍和评价十月革命,仍以李大钊的贡献为最大。

李大钊在1918年内连续发表了三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即《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8年12月,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连续撰文介绍苏维埃俄罗斯新宪法、土地法、婚姻法等。

此外,毛泽东于1919年7月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周刊是当时南部中国传播新思想的最有力的刊物。

在刊物的第2号至第4号上,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民众大联合》一文。

毛泽东在文章中号召中国人民,仿效俄国革命的方法,实行中国的民众大联合[1]。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共先驱者们成为第一批旅俄留学生做了理论与实践的铺垫。

  最早组织发起将中国的进步青年送到苏俄留学的人有杨明斋、毛泽东和李大钊。

杨明斋(1882—1931),山东平度人,为谋生来到俄国。

十月革命前,加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动员华工参加红军,支援前线。

战争结束后,俄共(布)党组织保送杨明斋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4月与共产国际代表维辛斯基一起来到中国,先后到北京、上海会见了中共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杨明斋由俄共(布)党员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上海共产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为培养中国的进步青年到苏俄学习,杨明斋于1920年9月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六号创办“外国语学社”,自任校长并兼授俄语,为培养赴苏俄留学的进步青年做好了准备[2]。

同时,杨明斋还负责建立共青团的工作,号召进步青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后来派往苏俄留学的青年有很多是从外国语学社毕业的共青团员。

另一位组织发起中国进步青年赴苏俄留学的人是毛泽东。

早在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在长沙成立。

学会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

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写信给周士钊,信中说:

“俄国是世界第一个文明国。

我想两三年后,我们要组织一个游俄队。

”1920年9月15日,毛泽东联合湖南教育界人士发起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在长沙文化书社召开成立会,会议公推毛泽东为书记干事[3]。

该研究会的目的是,研究苏俄,发行俄罗斯丛刊,派人赴俄实地调查,提倡留俄勤工俭学[4]。

为补习俄文,“俄罗斯研究会”推荐进步青年去杨明斋主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

当时留学苏俄的肖劲光回忆说:

“俄罗斯研究会积极组织了留俄勤工俭学,毛泽东同志送走了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人员后,就考虑改送去俄国勤工俭学。

他在给新民学会会员的信中就曾谈到留俄之事。

俄罗斯研究会第一批组织了六个青年学生去上海学俄文,准备赴俄勤工俭学。

这六个人是任弼时、任岳、周昭秋、胡士廉、陈启沃和我……1920年夏天,我们离开了湖南,来到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六号一个由海参崴华侨头头杨明斋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

”[5]从当时外国语学社的学生籍贯看,湖南人最多。

可知毛泽东在输送留俄学生工作方面的贡献。

除了杨明斋、毛泽东外,李大钊在组织中国进步青年赴苏俄留学方面也做了重要的工作。

1920年11月,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李大钊的亲自主持下宣告成立。

以后,曾组织帮助过一部分青年团员赴苏俄参观学习。

1921年2月20日,曾开会为赴苏俄同志筹集旅费[6]。

另外,1920年6月,苏俄远东共和国派尤林使团出使中国。

尤林使团在华期间,在中国先进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了一些青年人去苏俄学习[7]。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北洋政府外交部曾开设过北京俄文专修馆,招收有志学习俄文的学生,曾主持过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于1917年夏人馆学习俄文。

1920年8月,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访问苏俄,1921年秋进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中国班的翻译和助教[8]。

另有一人周达文与瞿秋白一起在该馆学习俄文,1925年10月同杨明斋一起护送留学生前往苏俄学习,并成为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之一[9]。

可见,北京俄文专修馆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俄留学教育运动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赴苏俄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杨明斋创办的上海外国语学社。

这所学校在1920年大约有60个学生,大多数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员。

负责派遣赴苏俄留学事务的是当时李汉俊为代理书记的上海中共临时中央下属的一个教育委员会,杨明斋任副教育委员,具体安排留学事宜[10]。

第一批去苏俄留学的学生约在1920年冬,刘少奇、任弼时、彭述之、罗亦农、廖化平等都是第一批留学苏俄的学生,他们大多是青年团员,人数大约有20人左右。

从海路到海参崴,然后去莫斯科。

随后第二、第三批相继前往。

留学苏俄的学生柯庆施回忆说:

“1921年夏天开始,渔阳里六号的人大多到莫斯科学习去了,分批走的,我们是最后一批(即第三批),当年冬秋出国。

”[11]渔阳里六号的外国语学社真正成了中共派遣留俄学生和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上述赴苏俄留学的中国进步青年就读于斯大林命名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大”。

“东大”于1921年4月创立,归斯大林领导的民族人民委员部主管,并直接隶属于共产国际东方部,是一所专门培养东方各国共产党干部的学校。

东大作为列宁“东方战略”的产物,起初主要是面对苏俄本国各个民族的,随着中国、印度等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便把革命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上面。

如当时共产国际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秘书马林于1920年7月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建议的:

“共产国际要培养东方革命干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应成为东方的新麦加,我们应给东方共产主义者在俄国得到理论教育的机会,以赞助共产国际的远东积极活动家。

”[12]因此,东大的学生来源都是由东方各国共产党保送来的,自然都是共产党员或团员[13]。

东大的中国班最初成立于1921年秋,是来自当时十个不同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家的学生小组中的一个,大约有三十五、六个学生[14]。

到1923年,中共旅欧支部派送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12人进入东大学习[15]。

由于东大本身的特殊性质,没有毕业年限的规定,学生悉听民族部的命令,随时有调动[16]。

东大开设的课程有:

苏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世界工人运动(其中包括中国工人运动)等[17]。

主要由苏俄老师授课。

据当年在东大留学的学生曹靖华回忆说:

“我们这个班,除了瞿秋白用中文讲课外,全是苏联人讲,由中国人翻译。

”[18]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留学苏俄的一批中国进步青年学成归国后,大都参加到大革命运动中来,有的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国共合作时期的旅俄(苏)留学运动

  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活动屡遭失败和挫折后,开始把目光转向新生的俄国。

1918年元旦,孙中山指导下的《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表示“吾人对于此近邻之大变革,不胜其希望也”[19]。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真诚地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他在致蒋中正函中说过:

“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20]。

可见孙中山联俄联共以求革命成功之决心。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

“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

”[21]孙中山先生对十月革命的赞同并愿意接受中共的帮助,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协助下,最终同意贯彻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民革命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马林方式”的国共合作体制,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22]。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目的,就是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联合共产党,打倒西方殖民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完成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可惜的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失去了领袖。

翌日,国民党中执会给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耶夫和斯大林发出了孙中山逝世的讣告,表示,孙中山的事业尚未完成,将由他的党继续完成,并希望苏联与共产国际同孙中山的后继人继续并肩战斗[23]。

当时的苏联和共产国际在列宁和孙中山相继去世后继续贯彻列宁的“东方战略”,并决定在中国革命上投入更大的资本。

1925年10月7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高级顾问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建立中山大学,建议国民党选派学生去中山大学学习。

这个提议获得了通过,并且成立了由谭延闾、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选拔委员会,鲍罗廷担任该委员会的主任[24]。

组织成立了留俄(苏)学生管理委员会,设委员九人,专门负责办理派遣留俄学生事务,实际权力操在鲍罗廷手中[25]。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开办,是苏联及共产国际主导下的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列宁“东方战略”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中苏关系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对以后的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赴苏留学生选拔委员会成立后,国民党迅即在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广州选拔留学生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据当年留学中山大学的盛岳回忆:

“选拔学生去俄国学习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仅仅在广州一地就有1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选拔考试。

”可见当时的青年人对苏联的向往。

留俄选拔要“经过初试、笔试、口试,1000多名报考的人9/10被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