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5048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Word格式.docx

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

①目的:

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1.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九品中正制

(1)实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2)作用:

①科举制有利

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

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

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5.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

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题型示例】

题型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例1.(2018·

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变式探究】

(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

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答案】B

【解析】商周时

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

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

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故C项错误;

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举一反三】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

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解析】周礼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

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

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

(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

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项。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变式探究】

(2015·

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实际上是指任人唯才,与宗法制无关,故选D。

A项是分封制,B项涉及家谱,C项涉及嫡长子继承制,都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符合题干要求,皆排除。

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但事先已经群臣议定过,说明皇帝决策时进行了集思广益,故选D。

“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军国大事决定权归皇帝,并非“最终由朝臣议定”,排除A、C;

材料中宰相只是起到“领衔上奏”的作用,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

(2014·

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

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祭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

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

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题型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例3.(2018·

天津高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017年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

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

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A项错误;

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B项错误;

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

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

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

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