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4991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观点新提法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先秦经济

1.商和西周的经济

(1)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1)农业: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

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

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1.老子的朴素的唯物史观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2.邹衍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百家争鸣的实质、地位及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四.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

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2)经济转型: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

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

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第二节 

秦汉时期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1.秦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台、经济、文化联系。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1.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行政支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三.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三节 

唐宋时期

一.唐宋时期的政治

1.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

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隔据的局面。

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政事堂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北宋崇文抑武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二.唐宋时期的经济

1. 

唐朝两税法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于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宋朝的经济

(1)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2)商业: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3.经济重心南移

(1)历程①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②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③南宋:

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2)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①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②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二.唐宋时期的思想文化

儒道佛的融合

(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唐时期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第四节 

明清时期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1.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1)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2.清朝奏折制度

(1)形成:

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密折)制度。

(2)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

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人新的繁荣期。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三.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1.陆王心学

(1)形成: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主张:

“良如”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

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西学东渐

(1)时间: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3)概况

①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如徐光启)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4)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第五节 

晚清时期

一.晚清政治

1.太平天国运动

(1)失败的必然性:

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2)历史影响:

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戊戌维新运动

(1)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僚体制。

(2)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

守旧势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3.《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二.晚清经济

洋务运动

(1)作用: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目的:

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3)失败的必然性:

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晚清思想

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魏源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徐继畲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

(3)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第六节 

民国初期

一.民国初期的政治

1.五四运动

(1)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⑤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火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