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4510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全册文言文共6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钟,

⑭【辩】

⑮【何加】

⑯【奉】

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与,

⑱【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⑲【已】

⑳【本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重点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①、解释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并解释。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②、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解释。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③、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并解释。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解释下列句中“得”的用法,并解释。

二者不可得兼:

⑤、解释下列句中“尔”的用法,并解释。

与尔同销万古愁:

⑥、解释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并解释。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并解释。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⑧、解释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并解释。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⑨、解释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并解释。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⑤、乡为身死而不受:

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鱼,我所欲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4、《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7、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8、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①【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恶】讨厌,憎恨。

③【患】祸患,灾难。

④【辟】同“避”,躲避。

⑤【如使】假如,假使。

⑥【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⑦【非独】不仅,不只是。

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⑩【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⑪【蹴】踩踏。

⑫【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⑬【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⑭【辩】同“辨”,辨别。

⑮【何加】有什么益处。

⑯【奉】侍奉。

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⑱【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先前、从前。

⑲【已】停止,放弃。

⑳【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翻译: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三、重点知识积累:

通“欤”,语气词

动词,给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比较,比

表示对象,对、对于

得到,拥有

通“德”,感激

语气助词   

代词,你 

介词,为了  

动词做 

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他

代词,指羞恶之心

代词,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介词,为了。

动词,做,接受。

动词,做。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通假字,“辩”通“辨”,辨别。

通假字,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通假字,“与”通“欤”,语气词。

通假字,“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古义是指一种量器。

判断句。

分析: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省略句。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答:

舍生而取义。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1、《唐雎不辱使命》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已排好版,下载后即可打印使用,精美又全面的习题。

若使用,删除此段话即可。

①选自《战国策·

魏策四》。

不辱使命,。

辱,。

《战国策》是西汉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

③【安陵君】

④【易】

⑤【其】

⑥【加惠】⑦【错意】错,

⑧【请广于君】广,

⑨【岂直】

⑩【怫然】

⑪【公】

⑫【伏尸】

⑪【布衣】

⑫【免冠徒跣】徒,。

跣,。

⑬【抢】

⑭【士】

⑮【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⑯【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⑱【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

休,。

祲,

⑲【与臣而将四矣】

⑳【缟素】

㉑【挺】

㉒【色挠】。

挠,

㉓【长脆而谢之】㉔【谕】

㉕【徒】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10、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①、解释下列句中“使”的用法,并解释。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解释下列句中“说”的用法,并解释。

秦王不说:

请说之:

③、解释下列句中“许”的用法,并解释。

高可二黍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解释下列句中“徒”的用法,并解释。

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⑤、解释下列句中“夫”的用法,并解释。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

⑥、解释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并解释。

以大易小:

以君为长者:

而君以五十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